《號角》新書發(fā)布會暨有聲書項目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6月18日上午,“號角嘹亮,為國而歌——《號角》新書發(fā)布會暨《號角》有聲書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2025BIBF)云南出版集團展區(qū)舉辦。此次活動由晨光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主辦,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金鷹獎得主張凱麗,朗誦表演藝術家、中國教育電視臺《詩意中國》欄目總導演張宏,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丁丁,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云南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任遠征,云南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洪耀星,晨光出版社社長楊旭恒,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作家、文學評論家劉瓊,《中華讀書報》總編輯助理、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香,兒童文學作家、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獲得者翌平,兒童文學作家、《號角》作者何南等數(shù)十位作家、影視表演藝術家、出版人、閱讀推廣人參加活動。
與會嘉賓共同為新書揭幕(攝影:劉后柱)
高洪波認為長篇兒童敘事詩《號角》以詩意的筆觸將敘事與抒情完美結合,生動再現(xiàn)了聶耳23年短暫而輝煌的音樂人生。作品巧妙規(guī)避傳統(tǒng)傳記詩歌的拖沓之弊,以20個精煉章節(jié)展現(xiàn)聶耳從云南走向革命的藝術歷程,塑造了田漢等革命人物的鮮活群像。作為一部紅色抒情詩,《號角》既延續(xù)了魯迅“詩與口號”的文藝觀,更通過聶耳創(chuàng)作國歌的壯舉,奏響了震撼人心的時代強音。這部作品不僅是宏大敘事的詩意呈現(xiàn),更是對紅色音樂家聶耳精神的深刻詮釋。
丁丁表示,本書是由人民日報出版社與晨光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的兒童文學力作。從兒童的視角,以詩歌的意象意境和語言,生動再現(xiàn)了聶耳從云南走向全國,以音樂為號角,喚醒民族覺醒的輝煌人生。聶耳是人民的音樂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旗幟,他以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譜寫了《義勇軍進行曲》,這一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奮勇前進。本書不僅是對聶耳精神的深情禮贊,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踐行。
楊旭恒介紹,近年來,晨光出版社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工作的“三個定位”,聚焦講好“五個故事”,奮力推進主題類少兒圖書策劃出版。在本書的策劃過程中,晨光出版社與人民日報出版社通力合作,突破傳統(tǒng)出版邊界,通過紙質閱讀加數(shù)字AI加有聲悅聽的全媒體出版模式,打造了這部紅色題材的立體化兒童讀物。值得一提的是,《號角》有聲書特別邀請了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張凱麗與著名朗誦表演藝術家張宏聯(lián)袂獻聲。這次出版界與影視界的創(chuàng)新合作嘗試,實現(xiàn)了從文字到聲音的融合,以聲傳情,以情動人,深入人心。
“從聶耳到《號角》:紅色基因的兒童文學表達”主題分享會(攝影:劉后柱)
在“從聶耳到《號角》:紅色基因的兒童文學表達”主題分享會上,劉瓊、陳香、翌平、何南等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與《義勇軍進行曲》誕生90周年這一重要歷史節(jié)點,以《號角》為例,深入探討了作品如何以人民音樂家聶耳為創(chuàng)作原型,打造新時代的紅色文藝精品。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文藝工作者應當深入挖掘聶耳等革命先輩的精神內核,通過兒童文學這一生動載體,將紅色基因轉化為富有時代特色的文學表達。何南深情回顧了《號角》的創(chuàng)作歷程,強調這部敘事長詩是聶耳精神與多方協(xié)作的結晶,通過詩性敘事實現(xiàn)了歷史真實與藝術創(chuàng)新的融合,讓聶耳精神在詩意表達中跨越時空。劉瓊則指出,《號角》以創(chuàng)新的詩性表達重塑了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文藝形象,作品不僅生動還原了《義勇軍進行曲》等經典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程,更以富有哲理的敘事和鮮明的詩歌節(jié)奏,深刻揭示了個人成長與時代洪流的辯證關系。陳香強調,少兒主題出版需創(chuàng)新表達形式,《號角》以兒童文學和敘事長詩等多元藝術手法對接宏大主題,兼顧故事性與情感共鳴,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性和趣味性。翌平從美學設計、兒童文學特質及音樂藝術傳承三方面,稱贊《號角》以詩性敘事、童趣表達和紅黑藍視覺沖擊,生動詮釋了聶耳音樂中“真誠火熱的革命精神”對當代青少年的教育價值。
《號角》有聲書項目啟動儀式上,張凱麗表示,《號角》以詩意的筆觸讓聶耳形象鮮活走來,其兼具史詩壯闊與人性溫度的特質值得用聲音傳遞給每一個人。張宏表示,此次通過有聲藝術的形式呈現(xiàn)旨在讓聶耳精神跨越時空、浸潤人心。主辦方表示,全國的青少年朋友很快可以通過多個有聲平臺,賞聽這部充滿詩意的聶耳故事,在“聽”中感受聶耳的精神力量。
活動現(xiàn)場播放了由張凱麗與張宏聯(lián)袂獻聲錄制的《號角》有聲書片段,激昂的聲線、飽滿的情感將聽眾帶回聶耳用音樂吶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