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需要養(yǎng)成,選擇什么介質就看心情吧
隨著數字時代的日益發(fā)展,人們的閱讀習慣也隨之發(fā)生諸多變化。多年來,我們提倡的“手不釋卷”正在從手握書本,慢慢變成手握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進行電子閱讀。多種圖書介質的并存,讓我們的閱讀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那么,當我們想要感受文字魅力、徜徉古今經典作品的時候,您是會選擇電子產品還是紙質書籍呢?
實事求是地說,在世界范圍內,我們國家的人均閱讀量算是比較少的。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只要有人捧起來讀,那都是令人欣喜的。我們也都知道,造成閱讀量不足的原因不止一個,改善閱讀狀況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任重道遠。但辦法總比問題多,而本文特別想要提出的是,閱讀需要養(yǎng)成。更多的時候,它是從小就需要培養(yǎng)的習慣。因為讀書是需要氛圍的,打造一個熱愛讀書的氛圍很重要。父母在打麻將,卻對孩子說:“你去讀安徒生?!焙⒆釉趺纯赡茏x得進去?父母此時又給孩子做了個怎樣的榜樣呢?
于是,我們真正應該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從小就開始手握書籍去讀。不以別人為例,就拿我自己來“現身說法”。在裝修房子時,我專門請會木匠活的三姨父在臥室墻壁上做了個書墻,高近三米。這樣就可以營造出很好的書房氛圍,讓孩子天生對書卷生出親近感。我兒子現在三周歲,從他在娘胎的時候,我就給他閱讀大量的唐詩與現代文。我的胎教顯然是成功的,他無數次對面前的書卷產生好奇,一次次去抓弄書頁。我切身體會到了,“給孩子最好的學區(qū)房就是書房”。
現在的孩子喜歡選擇紙質書籍還是電子產品閱讀?那自然難說,二者可能都有。這兩種閱讀習慣并不是魚與熊掌的關系。我始終認為二者各有優(yōu)勢。電子產品攜帶方便、查資料方便,擁有更廣闊的容量。而紙質閱讀翻到哪里,會有書簽留存,甚至靈感來了,可以做眉批,在書邊記筆記,那盎然的書香、由薄變厚又由厚變薄的閱讀體驗過程,真的是電子書無法替代的。
紙質書含有情懷在里面,那是內心踏實的滿足感。但在新媒體時代,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觸及兩種閱讀習慣的機會是均等的。更多的時候,他們一出生就被電子產品包圍,覺得在電子閱讀中可以花費更低廉的成本閱讀到更多的書。但我也始終相信,二者完全可以結合著來,誰也替代不了誰。紙媒雖遭受巨大沖擊,但書籍永遠不會消亡:實體書依然有市場,每年全球依然有各種書店開業(yè),而且營造得文藝范兒十足,圖書館里依然有白天黑夜都安靜端坐在椅子上捧書深度閱讀的人們,他們的年齡跨度很大。
相比較而言,出門的時候,比如坐車、等車、等人,手機閱讀真的比攜帶書本方便得多。新媒體時代的閱讀有其巨大優(yōu)勢,眾多報刊采取微信公眾號之類的方式刊登文章,出版社推出圖書電子版,這不僅大大降低了閱讀時間和成本,還能和讀者形成線上互動。這的確可以和紙質書閱讀構成優(yōu)勢互補,二者可以相得益彰。
我最喜歡這樣的場景,在書店圖書館也好,在家里的書房或者陽臺也罷,泡杯咖啡或茶,捧著本書,或者讀著手機、平板電腦也行,外面是清晨的鳥語,或午后的陽光,或下午的雨滴,或夜晚的繁星月亮。就這么一頁頁翻去,興致來了,提筆寫幾句感想,或者拿出本子記上幾段。就這樣與古人對話,與今人對飲。至于閱讀習慣的抉擇,就看我的心情吧!
(作者系吉林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