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四耐亭前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陸春祥  2025年04月26日09:46

暮色漸濃,洇過贛南的丘陵,寧都縣石上鎮(zhèn)的江背村浸在古樟的幽香里。這座始建于唐末的客家古村,至今仍守著二十余棟明清大屋與十一座祠堂。村口的慈恩閣兀自挺立,高六層,風(fēng)格別致。六重飛檐切割著暮光,檐角銅鈴輕吟著四百年前的孝道——曾氏一族為母建閣的故事,在青磚縫里流淌。

慈恩閣旁,有一座六角六柱菱形石亭,像極了方外的隱士。亭閣朝東,上書“四耐亭”,亭柱已有些斑駁,左右刻有一副對聯(lián):“耐冷耐苦立根本,耐勞耐閑做棟梁?!彪m無落款題名,卻自蘊(yùn)乾坤氣象。我駐足良久,思緒萬千?!八哪汀倍?,仿佛蓄藏著無窮的力量,引人深思。

曾國藩與黃廷瓚都是岳麓書院的學(xué)生,黃廷瓚讀書認(rèn)真刻苦,做人率真,官場上卻屢屢受挫,弄得生活無著落,在他特別困苦的時候,寫信給老同學(xué)求援。曾國藩回信勸慰,越是艱難,越是修煉人生的好時機(jī),并提出了“四耐”之道:“不為大府所器重,則耐冷為要;薪米過時迫窘,則耐苦為要;聽鼓不勝其煩,酬應(yīng)不勝其擾,則耐勞為要;與我輩者,或以聲氣得利,或以干請得榮,則耐閑為要。”(《曾文正公全集·答黃廷瓚》)

“耐”本義為“剃須發(fā)之輕刑”,即古代髡刑(剃去鬢發(fā)或胡須)的簡化版,因不剃全發(fā),故稱“耐刑”?!澳托獭笔菍ι眢w帶有輕微羞辱性的懲罰,故“耐”引申出“承受恥辱、隱忍”的含義。今天我們提到這個字,多是指忍受、容忍,經(jīng)得起,受得住。耐,就是要和急躁浮泛作抗?fàn)?,虛壹而靜,虛心、專一、內(nèi)心鎮(zhèn)定,從而到達(dá)寧靜的彼岸。“四耐”,看似簡單,其實每個字皆有深意。

曾國藩的“四耐”,提到四種情境、四種遭遇,大概率不會同時落到一個人身上,但其中的某一項,則難免會降臨在你周圍。比如“苦”,幾乎成大業(yè)者,都會受到各種困苦的磨難,但他們都憑借頑強(qiáng)的意志熬挺著。贛南紅軍的舊事恰成“耐苦”的注腳:在寧都縣的紅一方面軍總后方醫(yī)院舊址,我們可以看到當(dāng)年草灰敷傷、竹鑷取彈的艱難。在這里,醫(yī)者以耐苦為甲,傷員以耐痛為刃,硬是在缺醫(yī)少藥中劈出一條生路。這般耐性,何嘗不是另一種鋒刃?對紅軍來說,耐苦,不僅是對身體的考驗,更是對心靈的磨礪。他們在苦難中成長,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曾文正公這“四耐”的本義,是教官場之人如何做官的。古代的一些官員也確實將其當(dāng)作官箴。它概括起來就是簡單的四句話:坐得冷板凳,吃得苦萬般,忍得千般勞,扛住諸種閑。如此,則有可能在古代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員。

換個角度,“四耐”對普通人的成長及修為也有啟示作用。我們都將這四種境遇當(dāng)作是對人生的考驗,其實,將其看作是人生的“誘惑”也未嘗不可。冷、苦、勞、閑就如暗伏的毒蛇一樣,隨時躺在草叢里盯著你,瞅準(zhǔn)任何一個機(jī)會下手。如果有“四耐”擋著,或許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四耐亭前,我徘徊再三,腦子又延伸出曾國藩的第五個“耐”——“耐煩”。曾國藩將“耐煩”當(dāng)作座右銘,其實,它是明代嘉靖年間戶部尚書耿定向的名言。耿尚書曾這樣告誡向他求教的某縣令:歷代做官的名言中,都沒有說到“耐煩”,而我認(rèn)為,“耐煩”卻在廉潔之上,做官要廉,是本分,而“耐煩”了,就會雖煩而不厭其煩,做事會成功。

沈從文也將“耐煩”作為自己的戒律。不過,他將“耐煩”的意義發(fā)展延伸為鍥而不舍、不怕費勁。他這樣解釋:北方話叫發(fā)狠,我們家鄉(xiāng)話叫“耐煩”,要扎扎實實把基本功練好,不要想一蹴而就。這里的“耐煩”,意思偏重于做事不怕麻煩、持之以恒。綜觀沈從文的一生,他真是“耐煩”的踐行者。不說他的文學(xué)成就,單單是他的服飾研究,也達(dá)到了前人少有的高度。但是,有多少人能耐得住這個“煩”呢?

倡導(dǎo)生活禪的星云大師,面對他的信眾,不厭其煩講要“耐煩”。他用彼得因懶于彎腰撿馬蹄鐵,而后為了揀耶穌掉下的櫻桃多次彎腰的故事,告誡人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生活中,等人、交友、聽話、處眾、學(xué)習(xí)、成熟,都要“耐煩”;生病、守信、工作、家事、孝親、人情,更要“耐煩”?!澳蜔弊鋈耍拍馨讶俗龊?。

于是,我們就可以將“耐煩”的外延和內(nèi)涵進(jìn)一步拓展,比如,修養(yǎng),度量,善于傾聽和溝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觀照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思考對方?;蛘?,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fēng)平浪靜。

離開四耐亭,江背村已完全籠罩在暮色之中,忽覺這“四耐”亦恰似那客家的圍屋:冷為石基,苦作土墻,勞是梁木,閑乃天井。四壁合圍處,自有一方清明天地。

一陣晚風(fēng)拂過,慈恩閣檐角銅鈴又送來清音,原來那“耐”字千般錘煉,它的智慧,它的力量,終究要落在這日日炊煙里。如此想著,心中這“耐”字就愈發(fā)明亮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