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家書中的家教
望子成龍是每一位家長的心愿,張謇不僅是晚清狀元,更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實業(yè)家,而且中年得子,倍加疼愛,但并不溺愛,而是非常注重教育方法。張謇教子的方式之一就是寫信,他在不同時段寫給張孝若的信,被后者冠以“父訓”之名,精心保存。
養(yǎng)生處世皆須修
每個家長都希望子女成才,但成才的前提是成人。成人包括身體與性格兩方面。孩童時期,子女的身體狀況莫不使父母牽掛。孩子生病,父親擔心,張謇也是一樣,每逢得知孝若生病的消息,張謇總是心痛不已。為了強身健體,張謇反復叮囑孝若注意飲食起居,萬不可大意,更不可任意。就連生活細節(jié),張謇也時常提醒,告訴孝若要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每天須睡足八小時,方有精神;天涼之后睡覺須蓋棉被,須適時添衣保暖。張謇認為養(yǎng)生須從飲食做起,日常生活盡量做到“食少油,勿過飽”,尤其不要貪嘴吃零食,“不亂吃,所以清胃也”。養(yǎng)成好的習慣,對于孩子的成長非常關(guān)鍵,核心內(nèi)容不外乎讓其形成“自律”與“自制”的能力,張謇“睡好覺”“不亂吃”的要求也意在于此。
為了強身健體,張謇令孝若練習拳法,名曰“母子拳”,為他聘請了教練,定期加以指導,要求孝若于讀書間隙進行習練。后來,張謇又建議孝若每日課后練習一段“柔軟操”。這些拳操類似課間體操,可以讓孝若在久坐學習之后,舒展筋骨,活動身體,有利于調(diào)節(jié)身心、增強活力。
除了養(yǎng)生之法,張謇還特別重視對孝若處世之方的培養(yǎng),要求孝若“對教師須溫敬,對同學須謙謹”,平日不要八卦閑聊,浪費時間;更不要隨意雌黃他人,以免惹出誤會,甚至釀成是非;遇事感物,盡量少發(fā)議論,因為“議論高,招人忌;議論鄙陋,惹人訾”。張謇建議孝若與同學互相勸誡,共同長進。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兒處人須時時記定‘泛愛眾而親仁’一語。尤須記‘謹而信’一語?!薄爸敹拧辈粌H是一種處世方法,更是一種人生修養(yǎng)。張謇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告誡其子要“平心慎語,愛身重名”。處事接物只要做到持中守信,寬以待人,嚴于律己,便是“謹而信”的最好體現(xiàn)。在此基礎(chǔ)之上,再上升為“泛愛眾”,便會使自己的道德境界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學業(yè)用功重方法
兒童是人生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段,與其他父親一樣,張謇鼓勵孝若用功讀書,樹立勤學之志。不過,張謇更強調(diào)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他在信中寫道,只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專意讀書,即使“能有兩三小時”,也“不愁不長進”。他對孝若提出“終身學習”的要求:“須知用功乃終身事,非獨為入高等小學要用功也?!睂W習要“用心”,一般人都知道,但張謇強調(diào)學習須“虛心”,須“靜心”,“但須按定日程,靜心為之”。
同時,講究方法、提高效率也很重要。學習本身需要付出相應的勞動,是一種“吃苦”之事,但主動學習、帶著目標與使命去學,便會體會到“苦中之樂”。用張謇的話說,“能于辛苦中得有樂趣,則天機自活”,學習效率自會大為提升。張謇強調(diào)學習的常態(tài)化進程,認為讀書“不可過銳,過銳既慮不足持久,亦慮有妨身體”??梢?,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僅是一種品質(zhì),也是一種方法。
書法是傳統(tǒng)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日常功課,為了提高孝若的書寫水平,張謇在信中傳授臨摹訣竅:“須照樣筆筆到,初似拘苦,久之筆熟,即自然矣?!彼麨樾⑷糁v解練習書法的“影臨”與“對臨”之法,推介名帖,品鑒佳作。看到孝若“學山谷書頗能形似”,張謇“甚喜”。為了讓孝若的書法更為精進,張謇在信中告訴他:“學山谷書,須知山谷之所學?!睆堝朗侵麜?,他對于孝若書法技藝的指點,自然有其精妙獨到之處。
張謇從孝若的來信中覺察到他“有畏習國學、國文之心”,乃明告其“此大病也”。除了對孝若原信中的字句錯誤時加批改外,張謇還語重心長地向他講解學好國學、國文的重要性:“一國必有國學,必有國文?!硕路怯谑辶邭q學之,不能終身受用。”此時的張孝若正處于張謇認為的學習國文“黃金期”,張謇希望他用兩年的時間“注重于國學、國文”,“俟國學、國文稍積根柢”,然后再上留美預備學校,學習英文、算學等功課。
作為“文科”狀元的張謇,還在信中與孝若交流英文學習心得:“英文亦須熟讀,此不獨為識字,兼有音節(jié)、語氣之關(guān)系,此理與中文消息正通?!睆堝缽恼Z言學規(guī)律方面強調(diào)了“音”“形”“意”的關(guān)聯(lián)性,提示了一種全方面、立體式的語言學習方法。張謇從英文老師處得悉孝若“英文讀法不切實,亦不肯熟讀”后,專門寫信告訴他:“英文最重音讀,不切實則音不準;不熟讀則語法不合,雖學猶未學矣!”張謇提醒孝若,英語學習不可等閑視之,如果英語學不好,“何以出洋游學?何以進清華預科?”他建議孝若與外國教員相處,可直接用外語進行交流,將英語學習用之于日常生活,以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一度孝若聽外國教員授課有些困難,張謇勸他要堅持,“大約過一月(難度)必漸減,更一月(聽說)必漸通”。張謇還要求孝若閱讀專業(yè)課程的英文原著,即“用英文語學他科學”,張謇認為此舉可收“兩益”之效。這一辦法對于今天的高校學子而言,依然不失借鑒意義。
家教遺風可借鑒
人格教育在張謇給孝若信中隨處可見,可謂張謇家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張謇堅信“若人格無虧,則事即艱厄,不至失敗,即失敗而非墮落。反是則事敗而人隨之矣”,要求孝若時時檢束自己,養(yǎng)成良好人格。
張謇不僅言傳,更注重身教。他在給孝若的信中,將兩者進行了結(jié)合,一方面不時提起自己當年奮進的事例,另一方面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價值追求講給孝若,不僅給孝若樹立了人生的榜樣,而且增加了這種“榜樣”的親近感與可視性。
張謇盡量讓孝若將體察國勢與體念父心聯(lián)系在一起,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yè),以救國為己任。張謇的救國救民思想并未停留于坐言層面,而是從我做起,施以具體辦法、實際行動,在南通等地創(chuàng)辦了大量的實業(yè)、教育與慈善事業(yè)。張謇憂時愛國的實際行動和現(xiàn)實成就,對于孝若的心志與人格養(yǎng)成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
張謇的教育方法可謂中西兼顧。他一方面要求孝若認真研讀中國古代經(jīng)典,從中學習前人“看書、作文、寫字、論事、做人之道”,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視孝若對于外國語言文字及現(xiàn)代科學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他非常關(guān)注孝若的英語學習進度,并就學習方法進行指點。此外,他還過問孝若對于德語的學習情況,希望他“將來能通三四國文言”。
在專業(yè)學習方面,張謇也與孝若多有交流,希望他研習法制、經(jīng)濟和農(nóng)學等方面的課程,尤其是在農(nóng)業(yè)方面要學有所成。在他看來,“人非有農(nóng)工商正業(yè),必不能自立于世”,所以“萬愿兒注意農(nóng)業(yè)”。這一想法自然與張謇產(chǎn)業(yè)發(fā)展需要有直接關(guān)系。
注重實踐教育,也是張謇家教思想的重要特征。孝若還是孩童的時候,張謇與家人就帶他出行,了解社會、體驗生活。在示兒信中,張謇不僅講授許多待人、接物的方法與原則,而且親傳一些生活、學習技能。稍長,他更是鼓勵孝若參與家族事務,以及企業(yè)經(jīng)營與工程營建,并就某些重要環(huán)節(jié)多所指點不斷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張謇還鼓勵孝若關(guān)注社會、了解社會,并積極參與社會,從而不斷增強其應對世事的能力,這也是張謇注重培養(yǎng)實學人才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
總體而言,張謇致其子孝若函中不僅充滿舐犢之情,而且可見教子之法。張謇既與孝若談心,又與孝若談學;不僅關(guān)心其身體與生活,更關(guān)注其人格養(yǎng)成,從信中可見他對孝若督責與鼓勵并行,教導與示范并施,從而體現(xiàn)了成人與成才并重的教子理念,可為當代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作者系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教授、張謇企業(yè)家學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