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河南作家張一弓逝世 曾多次獲得全國文學大獎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6年01月12日08:47 來源:大河網(wǎng)(鄭州)
張一弓先生書架上擺放的作品,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張一弓先生書架上擺放的作品,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 記者張叢博攝影
巴金老人百歲壽誕之際,張一弓先生曾通過大河報向其送上祝福。
巴金老人百歲壽誕之際,張一弓先生曾通過大河報向其送上祝福!∮浾甙字芊鍞z影


  記者張叢博

  核心提示|“八十年風雨兼程,鐵弓錚錚,肝膽照人秦時月;四百萬錦繡文章,碧血斑斑,柔情潤物陌上云”。著名作家張一弓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16年1月9日14時59分在省人民醫(yī)院逝世,享年81歲。聞聽噩耗,著名文藝評論家魯樞元寫下上面的悼念詞句。

  張一弓是土生土長的河南作家,是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標志性作家、開了反思文學先河,曾連獲幾屆全國優(yōu)秀中短篇小說大獎,代表作有《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黑娃照相》《遠去的驛站》等。一位文學大家走了,但他留下的巨大精神財富不會離去。

  他的成就

  多部文學作品獲獎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學標志性作家

  張一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文學的標志性作家,他深切關注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寫了30多篇、150多萬字的表現(xiàn)河南農村生活的中、短篇小 說。其作品《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獲全國第一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一等獎,通過描寫信陽某地一個普通農村黨員李銅鐘在大饑荒年代為民請命的故事,真實反映了“浮夸 風”給農民帶來的悲劇!稄堣F匠的羅曼史》、《春妞兒和她的小嘎斯》獲全國第二、三屆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黑娃照相》獲1981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有8 部小說被搬上影視屏幕。此后,他創(chuàng)作了一些具有濃烈的象征氣韻的作品,如中篇小說《孤獵》《黑蝴蝶》。

  退休后,張一弓又相繼創(chuàng)作《遠去的驛站》《閱讀姨父》《飄逝的歲月》《少林美佛陀》等。其中《遠去的驛站》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省文聯(lián)主席楊杰認為,張一弓的作品對現(xiàn)實的記錄和解剖十分深刻,對于了解一段歷史時期內的中國尤其是農村社會很有幫助,至今仍有重讀的價值。

  他的遺憾

  在生命最后階段未能完成自己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

  過去的兩天,鄭州霧霾籠罩,寒風凜冽。

  在鄭州市經(jīng)七路文聯(lián)家屬院的居民樓里,若在兩年前,其中一間朝南的書房里,常會聽見打字聲。那是年過古稀的張一弓在創(chuàng)作一部新的長篇小說。

  而昨天下午,這間書房的書桌上,擺的是張一弓的遺像。他微笑著,眼神遠處是一排靠墻的書架,其中一排擺著他的部分作品:《犯人李銅鐘的故事》《遠去的驛站》《閱讀姨夫》《野美人與黑蝴蝶》《張一弓小說自選集》等。

  書房的主人離開了,但這些作品繼續(xù)“活”著。只是,人們沒能等到他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完成的一天,留下永遠的遺憾。

  兒子張小虎曾聽父親提過這部小說的構思,依然是張老一貫的剖析人性、具有反思性質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病重住院前,為了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父親還托人買來小型錄音筆,用于專訪一些人。

  女兒張婷婷記得,上世紀90年代,父親出訪美國時省吃儉用買了臺打字機,還自學了五筆輸入法,之后的創(chuàng)作便是在電腦上完成的。近兩年病重基本在醫(yī)院度過,但張老仍端著筆記本電腦在病床上創(chuàng)作。

  他的堅持

  身體狀況惡化,他常這樣回應勸告:“寫作不是消耗生命,而是帶我活下去”

  半個多月前,張一弓病情稍微穩(wěn)定,專門讓家人又配了副眼鏡,在喉部插著呼吸機的情況下,用兩天時間讀完了李佩甫的《生命冊》。由于看書太過專注,護士喊他都沒反應。這可能是張一弓讀的最后一本書。

  后來病情惡化,其間心臟停跳了5次都緩了過來,頑強的生命力讓醫(yī)生驚嘆不已。

  書房掛著一幅字“返樸歸真”,這是張一弓70大壽時,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吳長忠送的。在子女眼中,父親為人耿直,從不因家里的事情去托人。二女兒在一家單位物業(yè)公司干到退休,她記得10多年前入黨時單位進行外調,才知道她竟是張一弓的女兒,同事都覺得不可思議。

  住院之前,臥室和書房是張一弓在家里的兩點一線。白天都是在書房里待著創(chuàng)作,偶爾到客廳看電視,最喜歡看的是足球、乒乓球等體育比賽,有好幾屆世界杯比賽他都熬夜來看。

  近年張一弓身體狀況惡化,子女多次勸說身體是第一位的,但張一弓常這樣回答:“寫作不是在消耗生命,而是帶我活下去。”

  他的故事

  從河南日報大院走出來的著名作家

  張一弓青年時曾在《河南日報》任記者,大女兒張婷婷從小在報社大院長大,她回憶了父親的一些往事。

  她曾聽父親說,1950年,他在開封讀高二時,還不滿16歲就被推薦到《河南大眾報》當編輯。大家都叫他“編輯娃”,后來又成了《河南日報》 的青年記者,成了“記者娃”。報社排字房的老工人曾告訴張婷婷,她父親第一次到排字房改稿,被他們當成了頑童,揪著耳朵逐出了車間。

  記憶里,父親球場上矯健的身影是張婷婷在孩子堆里的驕傲。上世紀70年代,兩個弟弟相繼出生。孩子多了,小家庭陷入經(jīng)濟窘境,日夜趕稿的父親,把愛不釋手的“黃金葉”,換成了一毛多錢一包的“勤儉”煙,還被報社叔叔們拿來開玩笑。

  一天中午,父親搬來一個馬扎坐在張婷婷對面,用商量的口吻說:“爸爸想把煙戒了,你看怎么樣?”從小習慣了父親抽煙的張婷婷,以為抽煙就是父 親工作的一部分,隨口答道:“不抽煙就寫不出文章了,爸爸不能不抽煙,倒是家里肉餡兒可以不吃!备赣H被這不經(jīng)意的回答感動,一聲不吭進了屋,多天以后, 張婷婷收到了父親剩下的煙錢買的一雙絲襪。

  比張一弓年輕5歲的原大河報總編輯王繼興,當年常在報社見到張一弓,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敏感印象很深。張一弓是報社出了名的才子,籃球、乒乓球場 上的瀟灑英姿,更是讓人崇拜。王繼興一次去豫西采訪寫了一篇報道,回到報社后,張一弓專門跑來稱贊“好久沒看到這么好的文章了”,這讓他很受鼓舞。

  往事:當年巴金拍板發(fā)表張一弓成名作

  張一弓先生逝世的消息,讓在大河報長期從事文化新聞采訪的記者張體義想起了2005年的一件事。

  2005年10月17日巴金逝世。次日,大河報以《張一弓:巴老是一座大山》為題,發(fā)表了張一弓的文章,文中表達了他對巴金老人的感激與尊敬。

  “如果沒有巴金的關愛,1980年就沒有我的《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的發(fā)表,也許我至今還會在文學以外的某一個地方徘徊。”張一弓在文中說,當 時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完,寄給由巴金擔任主編的《收獲》!妒斋@》發(fā)表前,按慣例了解作者情況,作品曾遇到反對意見,是巴金毅然拍板發(fā)表了它。

  追憶:他用一部部作品影響讀者,影響河南文壇

  張一弓逝世的消息,讓我省不少知名作家深感悲痛,他們講述了與張一弓的相處往事。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省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李佩甫:

  張一弓的去世是河南文學界、中國文學界的一大損失,他16歲就出版詩集,80年代《犯人李銅鐘的故事》轟動文壇,開了反思文學的先河。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文學事業(yè)。

  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邵麗:

  張一弓老師對河南文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他正是通過一部部作品,潤物細無聲地影響鼓舞著文壇后輩。張一弓是我非常仰慕的老師,記得上中學時讀《犯人李銅鐘的故事》時,心里由衷佩服。張老70多歲時寫的作品《遠去的驛站》,文字依然非常干凈,作品充滿著真摯的情感。

  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河南文學院院長何弘:

  張一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時期文學發(fā)端以來河南乃至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張老晚年得了嚴重的肺氣腫,70多歲時,只有正常人三分之一的呼吸量,走一會兒路就大口喘氣,但他心思還在創(chuàng)作上,讓人非常感動。

  省作協(xié)副主席喬葉:

  張一弓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作家。我從進入省文學院后才與張一弓共事,以前只是經(jīng)常拜讀他的作品,張老一直保持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六年前有次一起坐車時,張老看到街頭出現(xiàn)的新詞還很有興趣地詢問。

  作家李洱:


  鳥未盡,弓已藏!驚聞張一弓先生辭世,不勝痛惜。2004年12月28日在鄭州將軍賓館,一弓說:就在昨天,當我捂住一只眼睛的 時候,我的另一只眼睛看不見了。當時您的激情一如往昔。我安慰說:有了《遠去的驛站》,您此生無憾。一弓說:不,我還有很多東西沒寫呢。音容宛在,斯人已 逝。一弓先生安息!

  人物簡介

  張一弓,男,中共黨員,祖籍河南新野縣,1934年12月生于開封。

  1950年于開封高中二年級肄業(yè),歷任《河南大眾報》記者、編輯,《河南日報》記者、編輯,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登封縣文化館副館長, 河南省文聯(lián)創(chuàng)作員,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第七屆政協(xié)委員。(來 源:大河網(wǎng)-大河報)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