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殷健靈:學不來的“淡”與“靜”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11月18日07:53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殷健靈

  有好幾年時間,我著迷于孫犁的散文和小說,特別欣賞他簡妙文字的淡而有味,還有不經(jīng)意為之卻又無處不在的詩意。即便是犀利的觀點,也說得溫和儒 雅;再短的篇幅,也能曲折回環(huán),樸拙中藏腴潤,平淡中見真情。如此簡靜,又如此豐富。大約是年齡漸長的緣故,已經(jīng)看不得“火氣”太重的文字,倒是慢慢悟出 年輕時不懂的“好”來。讀孫犁的時候不由得想,兒童文學作家里是不是也有孫犁式的人物呢?答案自然是有。我心里想的,便是金波先生。

  這幾年,和金波先生的交往漸漸多起來,讀他的作品也更多。最初只是讀他的童詩,覺得他的詩除了童趣,更迷人的是難以言傳的格調(diào)和書卷氣。讀著, 仿佛能看見空中飄著音符。他的散文和童話也有詩的意趣,尤喜敘述語言的自然樸素,看似不事雕琢,實則是洗練的淺白,褪盡火氣,流淌著“淡”與“靜”。那樣 的調(diào)子令人迷戀和向往。

  寫兒童文學的作家,大多文如其人;反過來,大概只有表里如一、心存純真的人才寫得了兒童文學。我崇敬金波先生的人和文,經(jīng)歷過波折,心地依然能 照見波光和云影,他從不激烈地去說一樁事,再大的煩與躁到他那里也能云淡風輕。因此,我喜歡和他聊天,也想學學他的“淡”與“靜”。也就是在閑聊的時候, 聽他淡淡地提了句,80歲后,他開始寫人生中第一部正兒八經(jīng)的小說。

  不知道多少人可以在80歲上開始他的“第一次”。開始“第一次”,需要激情和勇氣,很多人在年輕時就已經(jīng)喪失了這些,單從這一點上說,金波先生 的這第一部小說便不同尋常、意義非凡。我好奇的是,寫慣了抒情的詩、想象的童話的金波先生是如何在現(xiàn)實世界里編織故事的。一棵樹,將會衍生出怎樣的波瀾起 伏?我無法想象那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只是隱約聽說小說的形式新穎,14個章節(jié)前都配有十四行詩,加之尾聲,構(gòu)成一部創(chuàng)新的十四行詩花環(huán)體小說?梢韵胍姷 是,這是一部慢慢“磨”出來的小說。

  因為期待,便有了種種預設(shè),但讀到小說時,我還是驚訝了。曹文軒先生在序言里也提到他的“驚訝”,《婷婷的樹》讓他重新思考小說之“輕與重”“淺與深”。我驚訝的,除了這兩層意思,還有一層,我深深意識到——小說歸根結(jié)底不是“寫”成的,而是“修”成的。

  《婷婷的樹》講了一個簡單不過的故事:小女孩婷婷因為養(yǎng)的蠶沒有桑葉吃,求助于鄰居靳爺爺,靳爺爺便去給婷婷找桑樹,受過幼年創(chuàng)傷的17歲大男 孩坐坐也加入了找桑樹的隊伍。但好不容易找到的幾棵桑樹,卻給推土機推倒了。靳爺爺、婷婷和坐坐從土堆里刨出一棵細弱的小桑樹,移栽到小區(qū)的院子里?墒 小桑樹卻引來了意想不到的麻煩,它占去了鄰居姬老板的車位,也引發(fā)了坐坐的“失蹤”、婷婷的“出走”,圍繞這棵樹坐坐和婷婷以及周圍的人都有了各自的成 長……20年過去,桑樹和孩子們都長大了,小說也有了一個不是結(jié)局的結(jié)局。

  一棵桑樹、8條蠶,意想不到地營造了一個屬于靳爺爺、婷婷和坐坐,也屬于更多人的小世界,這個世界里有生命的歷程和沉甸甸的思考。它是關(guān)于自然 的,也是關(guān)于生命的;關(guān)于生活的不易,也關(guān)于人生的無常。初一看,小說是如此純凈清澈、童趣盎然,每一字每一句,都可教人安靜愉悅?墒遣恢獮槭裁,合上 書頁時,心中卻久久回蕩著淡淡的惆悵和難以言說的感傷。

  我最喜歡的人物,一個是靳爺爺,一個是坐坐。

  這個靳爺爺,一定是現(xiàn)實中金爺爺?shù)幕戆。他如此親和平易,懷著一顆溫潤之心,小孩子在困難時會第一個想到向他求助,他把孩子的小事當做大事, 他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童年,保持著對自然的敏感體察。再細小的情感、再微不足道的話語,到他那里,便有了特別的價值。靳爺爺?shù)男蜗笞屪x者看透一個小說里 并未言說的真理:“當一個人漸漸明白了生命原來不只是自己的,也是別人的,生命和生命之間就有了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個坐坐,他是如此叫人憐愛。幼年時目睹父母雙亡的慘劇,小小的心從此受了傷,他“嚇傻了”,可是幼年陰影竟沒有扭曲他天性的純良,他孤獨,總 是善意地請人到他家里去“坐坐”,他愿意助人,自從有了小桑樹,他也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使命和責任。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一棵細弱的不會說話的桑樹, 改變了一個男孩成長的命運。

  《婷婷的樹》如此的簡單,卻又如此的豐富。作者只是從容地敘述,看似淺淡卻筆力千鈞,讓近似于“無”的故事完美地達到起承轉(zhuǎn)合、風生水起。它牽 引了讀者的目光與心,靠的不是故事的噱頭和技巧,而是潛藏其中看不見的內(nèi)核——它來自作者的修煉與操守。這是一部情感濃郁的小說,但一點都不“煽情”。金 波先生想用一種“淡”來寫人生的“濃”,想以形式上的“輕”來超脫生活的“重”。他在寫他的“牽掛”,這些牽掛的內(nèi)容是豐富的,包含著思念、思考、追憶、 慰藉和補償;他甚至想用輕松和童趣,不著痕跡地表達他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憂郁和感傷。他將詩意帶到了小說里,《婷婷的樹》的詩意不僅來自鑲嵌其間的十四行 詩,還來自于故事本身的留白,言猶未盡,引人聯(lián)想。

  人到了80歲,一切皆可看破,也無限接近了生命的本真:簡單、平白、樸拙、淡泊、天然。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抵達此等境界。這是一世的修煉, 學不來,更走不得近道。所以說,《婷婷的樹》不是“寫”成的,而是金波先生用一生智慧和體驗“修”成的。他值得每一個像我這樣的后輩學習和仰望。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