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舉行的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作家李佩甫發(fā)表的一段獲獎感言,聽后頗有感觸。他曾在網上看到一篇《“小鮮肉”秒殺老作家》的文章,講的是時代變了,文學的類型化使閱讀有了更多選擇,于是他說:“的確,社會生活的變化令人瞠目,但真正讓人糾結的,不是擔心被年輕人打敗,而是面對變化,自己怎樣才能找到準確的、最適合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隨著社會變化日新月異,文學也朝著越來越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早些年傳統(tǒng)意義上的純文學一統(tǒng)天下格局早已被打破。尤其是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文學生產方式,以及類型文學的百花齊放,給純文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網絡文學作家們占領了相當一批讀者的市場,也贏得了豐厚的經濟收益。在這樣的文學生態(tài)格局之下,對每一個作家而言,找準自我的定位,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與時俱進,尤其重要。
由此,想到不久前參加的一個關于報告文學的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們談到報告文學在當下的發(fā)展狀態(tài),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報告文學的繁榮情況相比,報告文學的發(fā)展的確遇到了很大的瓶頸。但是,瓶頸并不意味著就沒有發(fā)展的契機。一位評論家提出,相比其他文學樣式,相比發(fā)展迅猛的類型文學,報告文學最重要的特點是真實性,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可以讓它找到自己很好的發(fā)展空間。“找到自己的發(fā)展空間”,我以為,與李佩甫所說“面對變化,自己怎樣才能找到準確的、最適合于自己的表達方式”,有異曲同工之義。
西漢劉向所著《說苑》里有一個甘戊與船夫的故事。甘戊出使齊國,來到一條大河邊,船夫說,河面很窄,你卻不能夠自己過河,那還能替王去游說嗎?甘戊在回答“物各有短長”之后,洋洋灑灑說了一番:“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貍;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贝_實,任何人和物都各有其長,文學創(chuàng)作亦同樣道理。
在大眾閱讀口味越來越分化和多元的今天,找準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便是要發(fā)揮好自己的所長。若是真的做到了如此,我想,“小鮮肉”能吸引“粉絲”,老作家及純文學的作家們也一定不會失去讀者群。事實一再證明:真正的好作品,自然有其堅定的支持者,終究會收獲沉甸甸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