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賈平凹:新疆帶給作家無限靈感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09月03日17:51 來源:新華社 禚藝

8月29日,首屆“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鄉(xiāng)村文學藝術獎”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書院頒獎,著名 作家賈平凹摘得殊榮。一個首次設立的獎項,頒獎地點不在一線大都市,甚至也不在二三線城市,而是在新疆的一個偏僻的村子里,是什么吸引曾獲得過眾多重量級 文學獎項全國知名作家賈平凹親臨頒獎現場,并設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平凹書屋”?這個獎項設立的初衷和賈平凹的心路歷程又有哪些契合點?在影視和網絡受眾 遠遠多于文學愛好者的時期,這位文學大家對文學與影視關系的看法又是怎樣的?29日,賈平凹接受了新華網、兵團網和國內疆內眾多媒體的聯合訪談,分享了一 位作家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思考。

“只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都是鄉(xiāng)下的東西”

鄉(xiāng)村文學獎和賈平凹心路歷程的契合

評委會在給賈平凹的授獎詞中寫道:中國現代以來,鄉(xiāng)土敘事構成了壯闊蒼茫的文學高原,賈平凹以其執(zhí)著的、不斷演進的寫作,建造了連綿險峻的山脈。在談到獲獎感受時,賈平凹表示,確實獲得過很多獎,這次獲獎確實也有它的特殊意義。

賈平凹:新疆帶給作家無限靈感

獲獎作家賈平凹發(fā)表獲獎感言 攝影/楊柳

賈 平凹說,鄉(xiāng)村獎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我國畢竟是一個農業(yè)國家,現在國家加大城市化建設,農村將來肯定就消亡,消亡的過程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事情。像我 這一代的作家,生活在這個時代里邊,反映社會的轉型也是自己的一個責任。所以能有這個鄉(xiāng)村獎,尤其在現在社會大轉型時期,我覺得有它的特殊意義在里面。希 望更多的人能關注農村,更多的人來寫鄉(xiāng)村,不管它是要繁榮的,還是快要消失的;不管它是美好的,還是目前正在發(fā)生著一些變化的,還是丑陋的,還是馬上就要 消失掉的,這個時間段里,希望中國社會來關注鄉(xiāng)村的東西。設立這個獎我也是很高興的,所以就來了。

賈平凹坦言,只寫自己熟悉的東西,都是鄉(xiāng)下的東西。我的作品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都是寫當前現實生活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都是寫鄉(xiāng)下的。因為這一塊東西,首先 我熟悉,因為我是從鄉(xiāng)下來的,對農村我也熟悉,我寫農村的故事永遠寫不完,尤其在社會大轉型過程中,矛盾特別多,這里面特別有能寫的東西。

賈平凹:新疆帶給作家無限靈感

著名作家賈平凹出席首屆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 攝影/王新彪

賈平凹提出談一下很多人對像他的年齡段前后的這一代作家為什么老寫農村,為什么作品里面老有批判的意識,而且還那么強烈,為什么作品里面暴露的東西那么多的原因。

賈 平凹說,我國實際上總歸是農業(yè)國家,當然現在改革開放以后,社會在轉型,現在走的是城市化道路,將來農村也朝這方面的路子發(fā)展,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一個 方面是繁榮、富裕了,一方面就是矛盾、危機特別多,都暴露出來了。所以它有很多正面的東西,但也有很多不好的東西,矛盾的東西、黑暗的東西,所以許多文學 作品里面都出現了這些東西。這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產生的作家他就是這樣的作家,他的作品里面必然有很多揭露的東西、批判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必然 的。

“影視就是影視,文學作品就是文學作品”

影視宣傳力度促進了作品的傳播度

賈平凹:新疆帶給作家無限靈感

賈平凹接受新華網等媒體采訪 攝影/王新彪

賈平凹的部分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許多文學愛好者看完原著和影視作品后,發(fā)現兩者結局不同,比如《高興》。談及文學作品和其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之間的 關系,賈平凹說,拿影視作品與小說作品進行比較,影視作品的傳播力當然大,影視的宣傳力度促進了作品的傳播度,很多人也得益于影視方面。但是有個人的具體 情況,對個人來講,我對影視不是看得特別的重,因為我也知道我的部分作品被改編為影視,改編也有它的難度,因為我在寫文化作品的時候,更多的強調的不是故 事,故事性不是很強。影視特別強調故事性,故事性也容易改編出來。所以我的作品基本上,長篇、中篇,或者短篇,當然出版后都有人買,但大部分都沒有拍成, 拿去以后它也沒有再改,后來我了解情況,也是必須難改,所以早期作品拍了很多,在近10多年的作品在買走以后基本上都沒有拍成。怎么理解?就是:影視就是 影視,文學作品就是文學作品,它是兩碼事。

賈平凹:新疆帶給作家無限靈感

木壘縣委書記李紹海為賈平凹頒授獎金牌 攝影/王新彪

我說拍好了是你的功勞,拍不好也是你的事情,與我也是無關系的,一般誰來買我的作品,我們版權就給予他,劇情我就不管,他叫我改編,我說我也改不了,因為它 是兩種寫法。拍過去的影視作品有6、7部,我記得只有當年的《野山》,就是《雞窩洼人家》改編的,反響不錯,也獲得過很多獎,別的好象是一般化的。所以有 些作品拍出來連看都沒看過,像《天狗》《五魁》等我看都沒看,一般都是人家的事情了,改好了是你的,改不好也是你的,你要來買就買,總的態(tài)度是這個。對于 《高興》,它拍出來和原著肯定有差別的,它又根據導演的要求隨便給你改了,《高興》它是一個很蒼涼、很悲涼的故事,最后成了一種很戲劇性的東西,當然里面 也有悲情的東西,但是還是和小說表達的是兩種方式。也不能說《高興》拍得不好,也只能說是導演借一種平臺來抒發(fā)他另一種東西,也無可厚非,怎么拍都是人家 的事情。

“任何作品寫來寫去,實際上最后都寫他自己”

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思考

看 大西北的景色很多有蒼涼、悲壯的感覺,但是在賈平凹的筆下就特別的浪漫,或者是從不同的角度讀出不同的東西。在談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期間的內心感受時,賈平凹 說,任何作品寫來寫去,實際上最后都寫自己,他是什么人他的作品肯定就表現那個人,具體的寫法,因為題材不一樣、作家不一樣,就寫出來千變萬化的,但是寫 到最后還是自己寫得自己。

有讀者將賈平凹的作品與其他作品里有溫暖調調的鄉(xiāng)村文學作家 的作品進行比較,認為賈平凹的作品有著比較沉重的色彩,針對這個問題,賈平凹說,在我眼里中國社會就是那樣,因為你寫當前的社會,你生活在這個社會,你的 世界觀,你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必然要發(fā)泄、表達,肯定就寫成了那個樣子。讀者讀到現實題材的作品,它大致的元素都是這些,這是不同程度的。大家都在寫這個東 西,就看個人怎么寫,背后其實決定作家怎么看問題,怎么思考問題的,怎么觀察這個社會的,這就看作家的具體情況了。

賈平凹說,每一個作家他的文學觀怎么樣,他對這個世界、社會怎么看,他的作品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談的。因為大家都在面對現實生活,都在寫這個生活里的事,怎么 個寫法那是看個人的情況、認識、觀察和感受,因為任何文學作品它基本上都是要選一些好的東西作為他的藝術作品的一個源泉或者動力來進行的。至于批判的力度 越來越大這個方面,也看中國社會的問題,也看每一個作家怎么看這個問題。拿我自己來講,我也寫了幾十年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很多社會的問題也不是全部 能看透,只是經歷的事比較多了,相對來說思考的東西就比較多一些,比年輕時候多一些。作家就要思考很多東西,發(fā)表自己感受的東西,或者反省的東西。

“表揚相當于在前面拉你,批評相當于后面在推你”

作家的作品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認可

賈平凹:新疆帶給作家無限靈感

新華網新疆頻道記者和賈平凹合影留念 攝影/王增博

作為一名知名作家,一個公眾人物,賈平凹在新作問世甚至平時,都會有許多評論,這些評論有時候甚至大相徑庭。面對褒貶不一的社會評價,賈平凹說,因為你的作 品出來說你好,或者表揚你,或者是不認可、批評,其實都是正常的。每一個作家實際上,別人說他的作品好或者不好,他也很留意這個東西。但是畢竟創(chuàng)作出來的 作品就是一個產品了,一旦發(fā)表出來就不是作家個人的事情了,別人怎么看,說你好或者肯定你,當然對一個作家來說這種認可能鼓勁。批評,實際上任何人接受批 評開頭都有些困難,畢竟是很為難的事情,但是事后在你看到的批評必然引起一些思考,作為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在正、反兩個方面的評價中不停的往前進。實際上我 的一生作品爭議也是特別多,每一部作品也有不同的一些看法,對正、反兩方面都可以來吸收一些東西,暫時看一些好事,或者說是不好的事情,長遠來講它都是好 事情。

我經常講,表揚相當于在前面拉你,批評相當于后面在推你,從長遠角度來講,它絕 對是一個好事情。如果作品寫出來,誰也不理你,沒人說好也沒人說壞,那是最悲哀的一個事情。任何一個作家寫作品,雖然面對的是大眾,面對的是中國社會,但 實際上他不是給所有人來寫的,也不可能指望所有人來認可,每一個作家實際上是給一部分人來寫的,寫作和閱讀的過程它是相互通融的過程。我在讀另外一部作品 的時候,我在把我的世界觀,我的生命觀,我的一些感受正好和他接通以后產生一種共鳴,獲得一種閱讀的快感。比如,我喜歡吃辣椒,一到川菜館去我就吃得特別 的過癮,如果我是愛吃辣的,老到海鮮館里去,我恐怕吃但是絕對不是多過癮了,他吃得標準就不一樣了。所以愛吃辣的人到川菜館里去才能評價哪個是最地道的, 哪個是最有味道的。所以每個作家都是給一部分人來寫東西的,他不可能獲得全中國的人的認可,不可能獲得這個東西。

“西北這個地方,新疆是我來的是最多”

新疆的遼闊給作家?guī)頍o限靈感

賈平凹:新疆帶給作家無限靈感

8月29日,"平凹書屋"在菜籽溝揭牌 攝影/王新彪

賈 平凹是陜西人,陜西和新疆同屬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有相似性,但人文環(huán)境還是有很大區(qū)別。在談到新疆與陜西的文化氛圍差異時,賈平凹很坦誠、直率。他說,這個方 面沒有做過具體的、深入的研究,或者說了解都不夠深入,雖然來過新疆很多次,但畢竟不是長期在這兒待,重點來說覺得差不多。實際上任何地方,從南到北,從 東到西,人文環(huán)境大致都差不多。賈平凹強調,西北這個地方,新疆是我來的是最多的,因為這里的山水,這里的風光,這里的風俗,這里還有與陜西很多不一樣 的,感到很新鮮的東西,它能使我獲得很多東西。我回去以后肯定能獲得很多啟示,就是寫作品、寫書、畫畫,我覺得好象突然間就有了啟示,做什么東西就不是小 家子氣了,這個東西說不來什么怎么回事,或者是眼前特別的開闊、遼闊,或者給我無形中增加了一種東西。但這種東西確實是潛移默化,每次回去都有這種感受, 尤其我在畫畫或者寫作方面,新疆的遼闊給作家?guī)頍o限的靈感。

  在被問到在木壘有了自己的書屋、自己的工作室后,以后會不會有計劃帶著家人,帶著同行、朋友同來時,賈平凹表示,很有可能,但是也有很多情況,誰都說不清楚這個地方會不停地去的,是一個象征性的東西,這也不是住到那兒去了,書屋可以營造一種氛圍吧。(文/禚藝)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