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我是偶然聽說殺人窩這個地方的。當時是在黃沙的華屋村。我正在一個老表的家里聊天,村長拿著一兜楊梅進來,一邊遞給我,邊用帶著濃重贛南口音的普通話說,吃吧,剛摘的,可新鮮呢。楊梅都有櫻桃大小,紫茵茵的很好看。我隨手拿起一顆放到嘴里,立刻感到一股巨大的酸意,幾乎睜不開眼。村長看著我的表情一下笑起來,說這是山上野生的,所以很酸。這時文化站的楊站長忽然說,我?guī)闳ヒ粋地方吧,那里的楊梅比這可大多了,都像乒乓球一樣,甜著呢。我聽了笑著點點頭。我來這里,當然不是來吃楊梅的。楊站長似乎看出我在想什么,于是又說,這個地方的楊梅就叫乒乓球楊梅,而且有一個山坳,叫殺人窩,那里的楊梅更是大得出奇,說起來還有故事呢。楊站長的這幾句話,立刻引起我的興趣。
我決定,去這個殺人窩看一看。
殺人窩竟然是在大山的深處。盡管現(xiàn)在的贛南幾乎村村都已通了公路,但深山里的路還是很窄,窄到只能行駛一輛車,如果對面有車過來,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墒沁@一路,不斷有車交會。我感到奇怪,如此偏僻的山里怎么會有這樣多的機動車呢。很快,我看到了路邊的牌子,原來這一帶是楊梅生產(chǎn)基地。這些開車來的人,顯然是進山采摘楊梅的。也就在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這里竟然漫山遍野都是楊梅樹,樹上結著燦燦的果子。
殺人窩,是在橫嶺村。
橫嶺村的村委會在山腰的一塊坪地上。年輕的魯副鄉(xiāng)長剛好也在這里。
橫嶺村也屬葉坪鄉(xiāng),在葉坪的北部,東面與壬田鎮(zhèn)毗鄰,南與寨下村接壤,西北靠近黃柏鄉(xiāng),距瑞金城區(qū)并不遠,只有15公里。但由于在深山里,就還是感覺有些偏僻。村長為我介紹,在此之前,這里的640戶中,貧困戶就有123戶,低保邊緣戶88戶,土坯房的住戶有463戶。不過這里也有一個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距206國道僅3公里。所以這些年在市土地開發(fā)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山地流轉就建起這片楊梅基地。現(xiàn)在已開發(fā)山地面積1500畝,其中優(yōu)質的楊梅林就有1100畝,而且開挖了60畝魚塘。基地建成后,周邊的村民有了多重收入,一是山地租金,二是勞務工資,三是訂單收入。這時我才明白,難怪有這樣多的人進山來采摘。楊站長笑著說,客家人的習俗就是熱情好客,所以來這里采摘楊梅,在林子里可以隨便吃,不用付錢的。這樣說著,村長已將一籃剛剛摘下的楊梅拿過來。魯副鄉(xiāng)長說,這是幾分鐘前剛摘下的,很新鮮。我立刻睜大兩眼。我敢說,我還從來沒見過這樣大的楊梅,它們真的都像乒乓球一樣大,而且紫得令人難以置信。我試著拿起一顆,小心地放到嘴里,竟然甜得難以想象,那種細沙沙的味道漫延在嘴里,立刻就融化開了。和我一起來的贛南作家卜谷也捏了一顆放到嘴里,然后點點頭說,嗯,真是好梅子。卜谷是老贛南,這些年已經(jīng)走遍了這里的每一個角落,他也這樣說,看來真是名不虛傳了。
但此時,我的心里還在想著殺人窩。
楊站長笑笑說,殺人窩的梅子,比這里的還要大,還要甜呢!
我不解,問為什么。這時,村長特意在村里請來的一位老者說,橫嶺村當年曾是蘇維埃政府的后勤保障基地。紅軍北上時,將一批傷員留下來。當時有些傷員就隱藏在這個村里,于是這里也就成了一個聯(lián)絡點。1935年5月,敵人得到消息,將這些傷員都殺害了。
楊站長說,殺害這些傷員的地方,就是今天所說的殺人窩。
殺人窩是在橫嶺村的沙背村組,離村委會并不很遠。但通向那里的山路更窄,也更加難走。沿著山腰轉過來,眼前是一片不大的山坳。從山腰看下去,山坳里是一片茂密的梅林。楊站長朝這個山坳看了一陣,對我說,這里就是殺人窩。村長說,這片山坳里過去都是原始的樹林,長滿松樹和樟樹。后來開墾成果園時,曾在地里挖出大量人的骸骨。據(jù)村里的老人回憶,當年的那些傷員,就是在這個山坳里被殺害的,后來又不斷有人在這里被殺害,漸漸的,這里就被人稱為殺人窩。楊站長說,這里的梅樹結出的梅子,比別的地方還要大,也更甜。我聽了點點頭。我當然知道,這應該只是一種想象。不,村長搖搖頭說,真的是這樣。
這時,我朝山坳里看著,想象著當年這里的情形。我走過橫嶺村時,村長曾指著村口的幾棵樟樹告訴我,這幾棵樹都已有五百多年。五百多年的樟樹仍然枝繁葉茂,巨大的樹冠像一片綠色的云一樣舒卷開來。此時我想,這片山坳里,當年也應該是古樹參天吧。村長告訴我,那是一個晚上,被殺害的傷員大約有20幾個,當時都是用刀砍的。我想象著在那個晚上,在這片茂密的原始樹林里會是怎樣一番景象,血光崩濺,滾燙的熱血在樹下無聲地流淌著。那二十幾個傷員也絕不會想到,在80年后的今天,這里已是一片梅林,而且這些梅樹上會結出如此碩大的果實。就在這時,卜谷對我說,那時將人處死,大都是用刀,或用梭標。我問,為什么。他沉吟了一下,說,節(jié)省子彈……
回來的途中,與楊站長一行人分手之后,我們迷路了。山里的道路似乎都一樣,一樣的梅林,一樣的魚塘,一樣的山石,就這樣走來走去便不知走到了哪里。還是卜谷有山里的經(jīng)驗,他很有把握地說,走吧,只要還有路,就不會走不通。于是,我們就一直走下去。待從山里出來時,發(fā)現(xiàn)這竟然是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