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郭文斌:《記住鄉(xiāng)愁》文字統(tǒng)籌筆記(之八)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06月24日07:59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郭文斌

  ■關注百集電視紀錄片《記住鄉(xiāng)愁》

  松塘村

  廣東松塘村的故事是鄉(xiāng)愁工程中的重要作品,有種蕩氣回腸的感人。崇文尚學,積德行善之風,在此節(jié)目中得到充分表達。

  在此節(jié)目中,我還對“可憐天下父母心”有了新的理解。父母心,就是祝福心。祝福心,就是盼望兒女積福、培福、惜福,從而天長地久。無論是“雖無 厚產(chǎn)堪遺后,尚有殘篇可課孫”的區(qū)職修,還是“家有兩斗糠,送兒上學堂”的錢潔英,包括大義工、小義工,都至為感人。最后落在“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 而不為”上,節(jié)目完整又有力量感。

  節(jié)目由為即將踏入小學的孩子們舉行傳統(tǒng)的開筆禮儀式開始。祭拜過村中最為神圣的孔圣廟,點上代表智慧的朱砂痣,村中五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帶領孩子們步上青云路,穿過翰林門。希望這些即將踏入校門的孩子,可以承接松塘先賢的智慧,迎接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文化啟蒙階段。

  村中的祖祠,是舉行開筆禮重要儀式的場所。給孩子們喝上一杯益智茶,是開筆禮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喝下由谷芽和麥芽熬制而成的益智茶,寓意自此在孩子們的心田里種下了文化的種子,是沿襲了上百年的習俗。

  在崇文尚學氛圍的熏陶之下,僅在明清兩代,松塘村就出了進士15人,翰林4人。宗祠外一塊塊功名碑書寫著松塘科舉歷史的輝煌,也成為松塘村最大的榮耀之地。

  區(qū)猷修、區(qū)職修兄弟二人的故事引人深思。

  廣州首富潘仕成的破產(chǎn),讓區(qū)猷修深刻體會到只有依靠文化興家才可長久。于是他在家鄉(xiāng)修建了培元書舍,并且設法將海山仙館內(nèi)的石碑買回了108塊,希望通過石碑上的文章,教育自己的子孫。

  其弟區(qū)職修晚年得了一場大病,初愈之后,便尋思著傳家之道。最后,請來一個畫師,畫了很多書,包括節(jié)目重點介紹的那幅名畫。一位長者手執(zhí)黃卷, 一位小孩伏在他的腿上聽講,題畫詩是“雖無厚產(chǎn)堪遺后,尚有殘篇可課孫”。以此告訴后人:我沒有多少遺產(chǎn)留給你,但我有智慧留給你。以此勉勵后人好好讀 書。詩句中的殘篇,并不是指殘破的書籍,而是借用孔子當年用功,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磨斷了數(shù)次的故事。

  濃厚的勸學之風,深深地影響著松塘區(qū)氏一代又一代的族人。不到2000人的松塘村,每年都會有30多位學子考上不同的大專院校。

  每年的10月,松塘村都會舉辦盛大的祭祀孔子誕辰的活動。儀式上,考取大學的學子都會穿上漢服,接受嘉獎。盛大的祭祀獎勵活動之后,便是一桌豐盛的翰林宴。

  “古來數(shù)百年世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等事業(yè)還是讀書!边@是松塘村的村訓。松塘村民的心中始終牢記,讀書并不只是為了考取功名,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明理。

  而最大的理,就是做人要有愛心,不能自私。這從大家為翰林協(xié)會的獎學基金捐獻善款,可見一斑。

  “今天的捐款,共募集款項三萬多元,這些錢,既有老人的養(yǎng)老錢,也有孩子的壓歲錢。捐款的多少并不重要,在每一個村民心中種下樂善好施的種子才是最為重要的!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這是古代中國婦孺皆知的公益邏輯,他們認定,只有舍,才有得,只有公,才有益。在松塘區(qū)氏族人的心中,為村里的教育基金捐錢,既是崇文,又是布施。這種布施,可以出錢,可以出力,也可以出智慧。

  2014年區(qū)綺雯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每逢周末,區(qū)綺雯都會從廣州趕回松塘,幫父母做家務之余,她還會抽空擔任義工,為村里的孩子們補習英語。

  她說:“我也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去做義工,因為我覺得這不是我為什么要去做,而是我覺得我應該要去做,而且我覺得應該要去做好的一件事情”。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