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李娟:歷史記憶中的文化鄉(xiāng)愁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05月29日07:44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李娟

  家園與故土是人類生活史和精神史的永恒母題。李孟舜的《靈根自植——臺灣眷村文學與文化研究》就是這樣一部以考察臺灣眷村及眷村文學為研究視角的學術專著,作者以朱天心、蘇偉貞、朱天文、張啟疆、張大春等眷村作家作品以及臺灣新電影為考察對象,使對成長經(jīng)驗的探討和對臺灣歷史的反省在時代的脈絡中得以書寫與延展。《靈根自植》中對大量眷村文學及部分影視作品的分析與研究,形成了一種對歷史的詩性鉤沉,文學話語的詩意邏輯中隱含著遒勁的歷史筆調,冷峻的反思下潛藏著可貴的人文親和力,該書以積極介入的歷史意識描繪了文化鄉(xiāng)愁的記憶圖景,為相關研究帶來了有益的文化啟迪。

  眷村既是特殊社會文化政治的產物,也是一種人為的文化地理空間。眷村成為離散漂泊之后異鄉(xiāng)人選擇的暫居之地,又在無可奈何中成為其心靈故鄉(xiāng),客寓意識似乎成為其跨越時代的一個普遍性命題!鹅`根自植》充分介紹了眷村及其文化的形成背景,包括在社會政治、文化、地理、歷史中的獨特價值,這里的眷村成為空洞文化空間的意指,眷村文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因地緣文化背景而在自然、人倫、故國等層面被賦予了復雜的文化意識。無論是朱天心關于身份的追尋之路、蘇偉貞的認同記憶,還是朱天文的游移體驗、郝譽翔的療愈書寫,這里的眷村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學意象的典型存在,漂泊異鄉(xiāng)繼而產生的根脈斷裂、精神懷鄉(xiāng)和文化焦慮,也成就了眷村文學較為濃郁的悲情、躁郁格調。眷村文學中彌漫了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愁的思緒與血脈,并在特殊的人文語境中融注了新的歷史內容與文化因子。從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巫言》等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政治隱喻在這里不僅僅被作為一種修辭,更多意義上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思維方式,這恰恰與眷村文學在最初成長與啟蒙中的告白形成了某種呼應。作為一種社會性文本,眷村文學將空間場域與文學話語進行了某種虛擬性整合,透視客寓意識背后隱匿的地域與民族意識,包括西方文化參照下的文化意識,也無疑為諸多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的考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視角;而該專著蘊含文學與史學意味的文化描摹,使客寓意識與精神懷鄉(xiāng)不僅作為一種自然的情緒與體溫被感觸,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經(jīng)驗的本真性被不斷重新喚醒,而后者似乎更具有重要價值。

  無論是眷村文學還是有關眷村中的文化,都是按照中國文化的母體模式建構起來的,不可避免地都具有對原籍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并被打上深深的文化印記。《靈根自植》用了較為大量的篇幅去探討作為“共同體”的眷村社區(qū)在文化意識層面的駁雜性,以及離散之后不斷找尋文化身份的過程。身份必然經(jīng)由生命個體通過文化實現(xiàn)對自我的定位,張啟疆的作品較為深入地涉及到了民族文化身份的問題,他筆下的眷村人被稱為“時代的遺腹子”,在充滿了榮耀與恥辱的歲月中度過了無盡的悲涼與無奈。文化身份是一個不斷被建構的過程,《靈根自植》借助眷村這個“神經(jīng)微纖維變異的無感應區(qū)域”為介質,借助后現(xiàn)代身份理論為眷村、眷村文學、眷村文化之間關于身份認同與內在建構關系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現(xiàn)實性材料,這使得以特定的族群成長史這一文化維度來開展敘事成為可能。該書針對眷村文學中的家國同構與文化身份認同的探討,有效地將眷村文學所容納的主體感情與眷村的文化結構縫合起來,無論是眷村文學作家張啟疆,還是張大春和駱以軍,都盡量以“局外人”的文化身份讓身份重建的意義和價值內化為特點歷史的一部分。作為文化研究性著作,作者試圖將文學藝術的分析納入更具歷史與時代特性的審美之維。

  文化記憶實質上是對歷史進行的一種重構,是具有特定文化內聚性和同一性的群體對自身歷史的經(jīng)驗性記憶,同時也成為對當下社會性的建構。就某種程度而言,任何歷史性的文本都不能被簡單地視為客觀事實的載體,僅僅是接受者主觀情感、社會問題影響下的歷史記憶的產物。《靈根自植》中所涉及的,無論是第一代眷村人的離散記憶,還是第二代眷村人的逃遁記憶,都作為時間、空間、身體、心靈等個體的經(jīng)驗進而成為強化民族文化記憶的重要因子。外省第二代作家在眷村中的成長以及自我身心放逐之后的守望,無不為建構個體的記憶與集體記憶提供了較為明晰的輪廓,同時試圖實現(xiàn)對民族與人類命運的深切探尋。該書從秘而不宣的個體經(jīng)驗式的敘事格局實現(xiàn)了某種突破,以一種積極主動介入的文化態(tài)度與歷史意識不斷拓展研究視野,同時也為考察眷村記憶如何受代際關系的影響提供了可能,而其中形成的張力關系又為研究眷村的歷史沉積提供了材料與依據(jù)。該書將自我與他者同時納入歷史事件進行敘事,由此記錄下眷村歷史中最真實與最生動的個體經(jīng)驗。

  《靈根自植》將具有代表性的眷村文學及影視、戲劇等作品進行了圖譜式梳理,為建構一種更為開放的文本觀念進行了積極努力。同時,大的社會歷史變遷包括社會思潮對于眷村作家的精神解構及敘事模式的深層影響,眷村文化在新世紀如何被形塑為臺灣文化的“活態(tài)歷史”,這些問題尚缺乏更為深入的分析論述,這自然也為接下來的探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