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劉醒龍:文學是國之重器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05月27日14:59 來源:中國作家網 劉醒龍

  柳青之所以要為自己時代的一群小人物寫一部《創(chuàng)業(yè)史》,就在于柳青的寫作不是一般小花小草的境界,而是那蔽日遮天莽莽森林,是在心里惦念著文學中久違的國色天香。文學要不要介入那種名為“國運”的東西?《創(chuàng)業(yè)史》所體現的文學精神再爭議幾十年,或者更有價值。

  文學在發(fā)生之初,很難明白其中對錯或者好壞,即便有即時的評說,往往與高下無關。文學是一種源遠流長,是對既往有益有用有意義經驗的不斷積累,這樣的寫作才是有效的寫作。一種風范的形成,在于文學之根扎在該與家國命運關聯(lián)就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該與民族興亡血脈相通便理直氣壯地慷慨舍身的地方。任何樹葉都是樹葉,任何生活都是生活,世間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世間也不存在兩種完全相同的生活。一個人的生活是生活,另一個人的生活也是生活。牡丹奉為國色天香之際,松竹梅并沒有在人間失傳。牡丹淪落風塵千年,同樣不能代表松竹梅就是亙古不變的藝術真諦。

  前幾天應邀給“華師一附中”寫了一幅書法:忘掉年齡,牢記時間。這是個人的有感而發(fā)。對于瞬息萬變的所謂“現代性”,接下來文學要做的正好相反,是如何從分秒必爭的“時間”里逃出來,回到歲月的“年齡”當中。識時務者為俊杰,不識時務者為圣賢——這是《蟠虺》開篇的一句話,無論在哪個年代,作家都可以成為松竹梅的癡迷者,但是,一個時代的文學大道是要懂得牡丹如何成為國色天香,又如何沒有成為國色天香的意義,還要理解不再國色天香了的牡丹不曾在民間消失片刻的隱喻和暗示。雖然不可以將“識時務者為俊杰”看作是對文學思潮的隨波逐流,但是,“不識時務者為圣賢”才是這個時代的文學重器。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