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續(xù)小強:精雕細刻的刑罰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04月08日09:37 來源:中國作家網 續(xù)小強

  鮑貝的小說,是在寫“生活在城市深處的人”。這些人,再具體一些,是游手好閑的人,如《松開》中的“我”;是所謂的現如今的金領成功者,如《空瓶子》中的男人。

  在鮑貝的小說中,“城市”,只是一副不值一提的皮囊,極少正面的寫實主義的描述,而往往被虛化為背景而存在。這和現如今與城市相關的小說絕無不同。酒店、租住房、別墅、酒吧等可發(fā)生故事的場所,成為小說中城市的代稱。我們完全可以推斷,“70后”小說家對于城市的態(tài)度,已不是一種絕對拒絕或曖昧的迂回態(tài)度。他們深入其中,城市已成為他們每日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功課。物質化的城市中,惟有寫作,或許才可抑制無底洞式的一再陷入,惟有小說,才能發(fā)現我們可以被堅持為信仰的精神品質。盡管,如此的抑制與信仰的獲得,經常是以崩塌與坍毀為前提的。

  《曼陀羅》和《我愛張曼玉》的故事鏈,是莎菲女士所不能想象的。網絡戀愛的確是戀愛學的新物種,它挑戰(zhàn)了小說虛構的霸權,引得無數小說家正與之奮力搏殺。

  《我愛張曼玉》比《曼陀羅》要稍微復雜一些!堵恿_》中的“小剛”,除了那句話,鮑貝似乎對他并無多少興趣。而在《我愛張曼玉》中,鮑貝對這個男孩傾注了許多“熱心”!拔也皇菑埪瘛钡男睦,寫得極好,是放縱的筆調,50多歲的女人是否能夠如此姑且不論,但在小說中,我們的確是看到了她所展示的一個年老女人無愛的大荒蕪。男孩,大約18歲,在網絡上也是放縱的,在現實中卻相反,學校中的他幾乎就是一個馬路上不為任何人所注意的垃圾。但他主動出擊,于是他們愛上了,在網絡上死去活來,在現實中的見面會卻發(fā)生了“障礙”。障礙的制造和解除,主動權顯然在“我不是張曼玉”手中。最終在黑暗的房間內的豪華床上他們的愛得以“實現”,整個過程小男孩流著淚,眼里透著“悲絕的光”,可仍是“來得匆匆,去得也匆匆”的結局,最終男孩殺死了“我不是張曼玉”。男孩制造了轟動,在小說的結尾,鮑貝用男同學的“敬畏感”來回應這個“轟動”,這顯得特別意味深長。虛構的荒誕下,其實隱含著的是愛的真實、具體和脆弱:真正愛的實現,從來都是困難的,也無必然的路徑可尋!班咧鴾I”的男孩就是在小說中,顯然也是滑稽的,但他的殺戮行為,卻符合一個人對愛失去信心之后的無望無理本性。真可謂情理難辨。這個小男孩剎那間升華為愛的倫理學家,他以毀滅自身的暴行向我們撕開了愛的傷口、曝光了人內心的真相,我們該不該向他致敬呢……

  《深井里的蛇》與《撕夜》大約可歸為一類,涉及了婚姻的話題,而無一例外,它們都是“失敗的”。大概也是必須失敗的。好看的小說大多充滿了殘缺和不完整,我們把這種不完美扔給小說去管,仿佛如此我們才能夠獲得安慰。小說家往往看輕事實的婚姻,他們隨意編幾個故事就摧毀了神圣婚姻的殿堂。他們居心何在?小說家大約都是無神論者,因為他們不相信任何的拯救可以實現。如此說來,他們可能是潛在的反動派。他們爭奪的,是世界的解說權。我們?yōu)槭裁床荒苋Z取,而只能在一旁觀望,那可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也許,根本的區(qū)別在于,我們相信神話,而小說家從來不相信神話。當然,小說家們大概從來不會如此公開地宣布。他們不會強迫,他們的觀念支離破碎,只在故事中,所有的意義都只能由我們自己來拼貼。

  在鮑貝的小說里,隱約可見一條特別明顯的紅線。在上述的“分析”中,也約略涉及到了一些。這條紅線,便是愛的無望與掙扎。她是否相信愛,這是一個私密的個人問題,但在小說中,她一次次地打擊了我們對愛的信心,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的確有點殘忍。在她的小說中,你幾乎不會獲得任何的慰藉。讀者完全有權利拒絕閱讀,評論家也足夠有理由不做評論,但對于小說的寫作者來說,如此的選擇,一定也充滿了無望與掙扎。當然,一定還有痛苦。生活一定該按生活的路子去走,那么痛苦呢?如何選擇書寫的方式,這也是一個很殘酷的問題呢。

  《空瓶子》充滿了多種解讀的可能。對“愛的無望與掙扎”的表達,抽象而深刻。這大概也是這篇小說登上《人民文學》,隨后又入選《2010年中國短篇小說精選》的緣故。酒瓶子是物化的,在酒吧里,未飲完的酒瓶被貼上標簽存起來,“這些不同的稱謂像一串符號,串起一個紛繁的世界”,“這些酒瓶子”就像不同身份的人,“以各種姿態(tài)匯聚在一起”。酒瓶子是象征化的,男人(陳先生)不斷變換喝酒的酒吧,存下不同的酒瓶子,發(fā)去大概同樣內容的短信,邀短信的接收者們(這也是他的朋友)來喝酒,可這些酒瓶子從來沒有被人打開過。酒瓶子,盛滿與空置與否,它都是人性化的;男人獨自一人摟著空酒瓶抒情的細節(jié),換做誰也是笑不起來的!犊掌孔印泛王U貝大多小說放縱的筆調不同,它一再克制著寒冽的本性。借用她的精妙詞組,這篇小說觸及的,大概就是“永恒的夕暮薄冥”。

  我特別喜歡《松開》這個中篇。但很難講清楚理由!端砷_》帶著濃重的霧氣,在霧靄中,“我”和“她”忽而近,忽而遠,忽而縹緲,忽而實在;夢的腳粘連著現實,現實又騰云駕霧,有如祥云托舉。故事的敘述被抒情的筆調掩埋,空靈的意境中,卻又出現引人遐想的舞姿。在兩性話題的書寫上,《松開》的美,用她“精雕細刻的刑罰”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了。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