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向讀者告別”——懷了無比沉痛的心情,我寫了上面五個字,向多年來的讀者們告別,結(jié)束將近80年(14歲開始發(fā)表文章)的“寫作癖好”(我說“癖好”,而不說“寫作生涯”)。
這是作家董鼎山給讀者的告別信,發(fā)表于2015年2月21日的《僑報周末》。在告別信中,他還公布了自己的電子郵箱timothytung@aol.com">timothytung@aol.com或bddstung@yahoo.com">bddstung@yahoo.com,并說,“如有來訊,將使我非常開心,以解除我的寂寞!
定居美國50多年的董鼎山,1922年生于浙江寧波。他1947年赴美,從1979年起,董鼎山在《讀書》雜志發(fā)表文章,向中國讀者介紹美國文化。此后,他評介歐美作家與作品的文章在華人社會的中文報刊上頻繁出現(xiàn)。
在《讀書》上撰文
博取年輕粉絲
董鼎山自稱有“寫作癖好”,是因為——“80年來,出版過20余種書,發(fā)表了數(shù)百萬字著作,從未曾靠寫作收入或‘版稅’維持起碼生活。當(dāng)然我有其他職業(yè)收入。因此寫作不過是‘癖好’,也借此結(jié)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在告別信中,他還透露了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我不但對寫作告別,也等于是向人生告別。到了93歲,生活小節(jié)都有困難;85歲的老妻患病,醫(yī)謂恐是骨癌,由于她高齡,我們決定不入院開刀。雖然雇了暫時女傭,每周只能來二天,而我自己不良于行,照顧病人,弄得我精疲力盡(我們拒絕進養(yǎng)老院受虐,坐以待斃)!
“我對報章、雜志、書本、時事、電視、電影等也漸漸失去興趣,單靠一臺電腦與親友保持聯(lián)系。”董鼎山擔(dān)心的是,“但電腦如有失靈,不能與人交流,就心急不堪。這是老年的悲哀,無法拭去!
“我已活得夠長命,惟一怕的是跨過最后一關(guān)的一剎那。我是個無神論者,現(xiàn)在則好奇另一個世界是什么樣!睂ψ约荷眢w的擔(dān)憂,或者可以解釋他封筆的原因。
他特別感謝了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總經(jīng)理兼《讀書》雜志主編的沈昌文,“通過他的《讀書》雜志,他替我出了《天下真小》文集,博取了不少中國年輕的書迷讀者!
董鼎山在最后提到的《紐約客隨感錄》,于2014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他自稱,“這恐是我最后的一本書!
把最牛的美國作家
普及到中國
中國讀者對董鼎山的印象,多與《讀書》雜志有關(guān)。
1978年,董鼎山第一次攜妻女回國。那正是《讀書》雜志創(chuàng)刊之際,雜志發(fā)起人馮亦代向他約稿。之后,介紹美國文化的“紐約通訊”開始了。
當(dāng)時,中國的思想界和文學(xué)界正欲沖破禁錮,董鼎山的文章使人眼界大開,可謂影響了整整一代讀書人。董鼎山前幾年曾說:“直至今日,我在美國遇見中年以上華人,他們還向我致意!
“他在《讀書》上把美國作家作品的訊息、故事介紹給中國讀者,”青年評論家、杭州師范大學(xué)教授夏烈說,“最牛的那些作家,比如厄普代克、諾曼·梅勒、海明威、艾倫·坡、菲利普·羅斯、凱魯·亞克等,幾乎都是通過他普及到中國的!
夏烈說,董鼎山在美國一線,那邊一出新書,他就把人物、故事、作家等串講一遍,寫得好看又有新信息。
夏烈買過董鼎山的很多書,比如《紐約客書林漫步》、《西窗漫記》、《書、人、事》、《美國作家與作品》、《西窗拾葉》、《第三種讀書》、《紐約文化掃描》等一大批作品。“董先生被稱為‘書話名家’,因為他寫關(guān)于書的各種隨筆,而他自己,也自嘲是‘職業(yè)讀者’。”
“這位‘紐約客’在《讀書》雜志發(fā)表多篇介紹美國的文章,為剛從桎梏中掙扎出來的中國文化界推開一扇看世界的窗!毕牧艺f。
春節(jié)要吃“十大碗”
最愛寧波臭豆腐
董鼎山的中國情結(jié),在美國華人圈子人盡皆知。
董鼎山的夫人祖籍瑞典,他對夫人總是以“老婆”相稱,而且他的“老婆”也被漢化了。每年春節(jié)全家一定要吃團圓飯,桌上要鋪大紅色桌布,點燃長長的紅蠟燭,用紅包給外孫女壓歲錢。年飯一定要有老家寧波的套菜“十大碗”,寧波臭豆腐是他的最愛。
董鼎山的老家位于現(xiàn)在的寧波江北人民路。1947年,他到美國,先后就讀于密蘇里大學(xué)和哥倫比亞大學(xué)研究生院,后來做過報紙編輯、紐約大學(xué)教授。他剛到美國時生活不適應(yīng),特別想家,替上海《東南日報》寫些留美文章也是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
在董鼎山的《紐約客書林漫步》一書中,每篇文章的篇幅大約在2000—3000字,介紹了美國讀書界和文學(xué)界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不過,他曾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采訪時說,自己對中國當(dāng)代作家不太了解,“知道余秋雨,還有年輕的小伙子余杰,他的文筆也非常犀利。王蒙、蔣子龍是我的老朋友。香港的董橋我也比較喜歡。”
“我在美國生活50余年,每天都在看書、看報。從1989年退休之后,每天至少用6個小時閱讀新書和翻看最新的報刊雜志,用一兩個小時來寫東西,電視新聞我每天必看。”他說,“我通常寫作的時間是在清晨頭腦清醒之時,往往是前一晚上看過的感興趣的書,靈感就來了,便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沖動,也就寫出了一篇篇的讀書雜感!
而他的閱讀興趣,從小時候就有,“從《封神榜》、《西游記》、《七俠五義》到《紅樓夢》、《啼笑因緣》,繼而在巴金的《電》與《火》中找到了新文學(xu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