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蔡崇:媒體寫作另外有復雜寬廣的空間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01月20日16:39 來源:深圳商報

點擊進入下一頁

▲蔡崇達首部作品集《皮囊》分享會在西西弗舉行。 (主辦方供圖)

  1月17日下午,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jiān)、現任《中國新聞周刊》執(zhí)行主編蔡崇達攜帶新作《皮囊》現身西西弗書店·深圳萬象城店,與書友們見面,并舉辦新書簽售會。

  作為80后作家,沒有在當初風起云涌的青春文學浪潮中出書,而是寫一本從自身出發(fā)的散文,蔡崇達告訴記者:“我從一個文學愛好者到一個新聞特稿 的一個踐行者,再到12年之后在80后開始老的時候再回過頭來寫我認為的文學,是因為我覺得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代人開始需要也必須去面對人生的真相,日 常生活的真相!

  《皮囊》是蔡崇達首部散文集,這部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蔡崇達本著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致、冷 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關于寫作這本書的起源,蔡崇達介紹說,三十歲生日那天,他恰好在倫敦,在大英博物館參觀名叫“l(fā)iving and dying”的展覽:長長的展臺,鋪滿了各種藥丸和醫(yī)療器械,每一列都隸屬于最下面標注出的一個個主人公——這里陳列著已逝去的人們自認為生命最美好、最 痛苦時刻的照片,以及他最后時刻的面容。他突然想起已經離世的父親。從倫敦回來的一個月后,他試圖以僅有的記憶建構一篇文章,盡可能地去尋找父親,抵達父 親,看見父親。于是有了書中的《殘疾》一文。蔡崇達透露,自己在寫作時常常會淚眼婆娑,整個人都被抽空,要停下筆鎮(zhèn)靜很久才可以繼續(xù),“寫完后我想將文字 修改得更克制,但卻絲毫無法下筆。”

  蔡崇達曾任職于《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24歲擔任《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jiān),現任《中國新聞周刊》主 編,2013年創(chuàng)辦自己的男裝品牌。蔡崇達坦言今年將會辭去《中國新聞周刊》主編的職務,只擔任顧問,從而做進一步的規(guī)劃,“在做媒體的這11年,我寫了 二百六七十萬字的報道,這讓我明白,媒體寫作另外有復雜寬廣的空間,也讓我自以為已經積累了足夠的筆力,可以面對自我,面對我在乎的一切人。然而當我真正 動筆時,才發(fā)覺,這無疑像一個醫(yī)生,最終把手術刀劃向自己。寫別人時,可以模擬對象的痛感,但最終不用承擔。而在寫這本書時,每一筆每一刀的痛楚,都可以 通過我敲打的一個字句,直接、完整地傳達到我的內心。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或許這才是寫作真正的感覺。也才理解,為什么許多作家的第一本都是從自己和自己 在乎的部分寫起:或許只有當一個寫作者,徹徹底底地解剖過自我一次,他書寫起其他每個肉體,才會有足夠的尊敬和理解!(記者 謝晨星)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