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王蒙:我有光明的底色 最困難時不絕望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5年01月20日0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王蒙(資料圖)。中新社發(fā) 李春竹 攝  

  中新網(wǎng)北京1月20日電 (上官云) 提到著名作家王蒙,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他曾是14歲的少年布爾什維克,很早便進軍文壇的年輕作家,作品幾乎與當代中國社會如影隨形,一舉一動,都能引發(fā)矚 目。18日,王蒙新作《天下歸仁:王蒙說<論語>》在北京首發(fā)。隨后,他接受中新網(wǎng)記者獨家專訪。無論是飽經(jīng)磨難,還是文壇上功成名就,“青春活力”與“積極心態(tài)”幾乎是這位作家在生活與創(chuàng)作上得到的一致評價。王蒙說,自己的樂觀源自擁有光明底色,“寫作是中心。一切經(jīng)驗對喜歡寫作的人都有意義,你的人生和歷練是不會糟踐的!保

  擁有光明底色:面對困難不曾絕望

  王蒙出生于1934年。從《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開始,到《青春萬歲》、《布禮》、《活動變?nèi)诵巍返,王蒙的作品與當代中國社會如影隨形,成為 一個時代的見證。1956年,在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的《青春萬歲》還在修改之時,那部名噪一時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率先出版了。也正是因為這部作品, 王蒙高調(diào)跨入文壇,隨即因此陷入爭議漩渦。1963年,王蒙來到新疆,一住就是十六年。

  在外人看來,生活條件變得艱苦了。但王蒙始終認為,就是這個比較困難的時間段對他來說仍然有許多正面的東西,比如說擴大視野、甚至是鍛煉身體。少年時代的王蒙身體非常差,疾病連連,“有人說我能活到30歲就不容易了!

  樂觀的心態(tài)支撐王蒙堅持下來。他學會了做飯、磨面,甚至在五七干校的時候還當過炊事員,無論如何艱難,從來沒有悲觀到徹底垮臺的境況,“有個朋友說過一句話,只要自己不垮,別人是搞不跨你的。這也可以用到我身上。”?

  “我們這一代人的青少年時代,中國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人民革命取得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這使我們對國家、民族,對自己的生活與未來充滿了 一種光明的期待!边@種期待構(gòu)成了王蒙生命中光明的底色,同時,他也有一種來自對自身為人、智商的自信,“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我沒有絕望過!

  視寫作為中心:人生和歷練不會糟踐

  在新疆的十多年,王蒙的寫作受到了一點影響,根據(jù)公開資料顯示,在那段時間內(nèi),他幾乎沒有什么作品出版。王蒙坦率的承認,那會兒對寫作,在短期 內(nèi)是沒有抱什么希望了,“但是喜歡寫作的人有個好處,一切的經(jīng)驗對他都是有意義的。有好事兒當然高興,遇到不好的事兒,有無奈、悲哀,但也“不糟踐”, “你的人生和歷練是不會糟踐的!

  “另外在我人生的歷練上,有城市生活也有了農(nóng)村生活;有首都生活也有邊遠地區(qū)生活;有漢族生活也有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這都是用黃金也換不來 的!蓖趺傻脑捊o自己的經(jīng)歷做出了最好的注解,“越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我一定要給自己找到正面的東西,給自己尋找正能量,讓自己能夠以比較陽光的態(tài)度來對 待人生的各種遭遇!

  回到北京后,王蒙擔任北京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開始連續(xù)發(fā)表作品:長篇、短篇……令人目不暇接,那會兒,他已經(jīng)是一個年過四十的中年作家,并在隨后 的時光里歷任《人民文學》主編、文化部部長等職,工作愈加繁忙。但他的創(chuàng)作生命卻仍然是青春的,那樣的作品數(shù)量與質(zhì)量,讓很多年輕作家望塵莫及。

  “寫作仍然是中心。那么多的生活面兒呢,給了我寫作的資源、給了我精神的力量。”?提起那些成就,王蒙淡淡的回答,“至于在樂觀這個問題上,沒什么可商量的。不樂觀,那您能選擇什么呢?”

  感謝夫人助力創(chuàng)作:對我有及時、切近的幫助

  時光流逝,被鐵凝稱為“高齡少年”的王蒙在創(chuàng)作上又進入了一個高峰:推出《王蒙八十自述》、小說《悶與狂》以及《青春萬歲》60周年紀念版…… 這位始終對生活飽含激情的老人身上永遠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出版社公布的1600萬字的創(chuàng)作記錄便是他的成績單。王蒙曾有過這樣的表述,“從事自己最喜歡的 寫作,有一個美滿的愛情,這是我最成功的兩件事,我這一生沒什么遺憾!

  在王蒙的寫作上,夫人單三婭給了他不少幫助。在新書《天下歸仁:王蒙說<論語>首發(fā)式上,單三婭也來到現(xiàn)場。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 內(nèi),她安靜的抱著衣服坐在臺下,認真聆聽王蒙的發(fā)言,并不時點頭微笑。王蒙說,單三婭是一位老記者,比較關(guān)心文化藝術(shù),對自己的寫作提出過非常多的建議, “許多作品我們都有交流討論。她也有這樣長期做編輯的職業(yè)習慣,對哪個說法有疑議便會提出來,對我是很及時、切近的幫助!

  現(xiàn)在的王蒙,生活平靜愉快。從工作上來說,則分為寫作、講課兩個部分。出于對王蒙身體的關(guān)心,在外地的很多講學活動,單三婭都要陪著去,“在北京倒不一定了!

  工作之余,王蒙也去會朋友、閱讀,娛樂、體育活動“一個都不能少”。他樂呵呵的跟記者說,自己有時候會散步、逛公園、打保齡球;還盡量爭取一周能夠游泳兩次,“夏天有時候到海邊去,還爭取在海上游游泳!

  “我也打乒乓球。雖然打的不好,但是能活動活動,推遲衰老!边@個渾身仍然洋溢著生活激情的老作家開了個玩笑,“保持青春?那是早保持不了啦!”

  “萌萌噠”學者:傳統(tǒng)文化得跟全世界先進文化接茬兒

  熟悉王蒙的人都知道,他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并不比年輕人差。和他聊天的過程中,對神馬等一些網(wǎng)絡流行詞都了如指掌,喜歡調(diào)侃,推介新書時會“萌萌噠”講個段子,比如解釋“思而不學則殆”是“no zuo no die”。

  熟悉新生事物,也關(guān)注傳統(tǒng)文化。在對生活擁有作家文學式浪漫表達的同時,王蒙還是一位學者,從近年起,王蒙開始研究老莊之學、研究《論語》, “作家是各式各樣的,不可能都學者化。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并不拘一格。我提倡作家們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準,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懂外語,懂得自然科學,希望更多的 作家認真讀過一些書。”

  在王蒙看來,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能夠優(yōu)化人心,“使人心多一點善良、道德,多一點君子斯文少一點野蠻,少一點小人的毛病,社會就好了!碑斎,王蒙也認為,這種傳統(tǒng)文化要和新文化結(jié)合,“也得跟全世界的先進文化接上茬兒。”

  同時,王蒙對文壇的現(xiàn)狀也頗為關(guān)注。他認為,現(xiàn)在(文學)內(nèi)容多樣,那種消費性、娛樂性的東西比過去更多,同時受到新媒體的沖擊。

  “新媒體的東西容易推廣。比如一個電視劇受眾比一本書不知要多出多少,一本書有幾萬人閱讀已經(jīng)算非常成功了,傳播手段也不一樣。這些情況都很 多!蓖趺煞治,“好處是讓我們的文化產(chǎn)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壞處是大眾接受很好,但又把水準往下拉,要拉到一個平均數(shù),我們時時面對這個問題。”?

  以下為訪問節(jié)選

  中新網(wǎng):認識您的人都說,您對生活充滿激情。但是在您最美好的歲月,因為種種原因突然去了新疆,那么一個艱苦的時候,您如何還能保持樂觀青春的心態(tài)?

  王蒙:我想,我們這一代人,在青少年時代,中國發(fā)生一件大事,就是人民的革命取得了勝利,舊中國倒了,滅亡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使我們對國家、對民族、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一種光明的期待。所以我說我有一種光明的底色,這是確實不一樣的。再有,我也可以說還有一種自信,對自己的為人、智商以及對自己的做事情有一定的自信,所以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我沒有絕望過,沒有悲觀到徹底垮臺的境況。我有一個朋友說過,只要自己不垮,別人是搞不垮你的。這也可以用到我自己身上。磨面做飯的事情那都有,做飯的時候我不是主力,在五七干校還當過炊事員,還學會了維吾爾語,說的還行。

  中新網(wǎng):當時您對寫作怎么看呢?

 

 

 

  王蒙:那會兒,短期內(nèi)我是對寫作并沒有抱什么希望。但是喜歡寫作的人,起碼有一個好處,就是一切的經(jīng)驗對他都是有意義的,好的事兒當然很高興,哪怕遇到不好的事兒,他會覺得人生還有這么不好的事兒?還有這種無奈、這種悲哀?用北京話說是“不糟踐”,這些經(jīng)驗、人生的歷練不會糟踐。

  中新網(wǎng):所以您曾經(jīng)提到過,沒有這段經(jīng)歷,就不會有后來的王蒙以及后來輝煌的成就?

  王蒙:?這就很難設想了。但是這個比較困難的二十多年,對我也有許多正面的東西:擴大了我的視野,甚至鍛煉了身體。我在青少年時代身體非常差,疾病連連,甚至有人在我面前說,這個人能活三十歲都不容易。另外就人生的歷練來講,不但有城市生活,也有農(nóng)村生活;不但有首都生活也有邊遠地區(qū)生活;不但有漢族生活也有其他兄弟民族的生活。這都是用黃金換不來的。而且,越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我一定要給自己找到正面的東西,給自己尋找正能量。一定要有讓自己能夠比較陽光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的各種遭遇。

  中新網(wǎng):從開始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開始》到現(xiàn)在,您寫了1600萬字,令人佩服。那您能談談寫作在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嗎?

  王蒙:寫作仍然是中心。我感興趣的面兒比較廣,生活的經(jīng)驗也比較多方面,這都給了我寫作的資源和精神的力量。這些力量和資源表現(xiàn)出來,不能說在盈利上有多少,首先還是要聚焦在寫作上。

  中新網(wǎng):在您新書發(fā)布會上,您的夫人單三婭一直陪同您,聽到會心處會點頭微笑。夫人對您的寫作有建議嗎?您平時的生活狀態(tài)如何?

  王蒙:建議那是非常多的。因為她是光明日報的老記者。比較關(guān)心文化、傳統(tǒng)、藝術(shù)啊這些東西。包括有許多的作品都會交流、討論,她也提出意見;同時她有長期做編輯工作的經(jīng)驗,會有一種職業(yè)的習慣,對于你的文字、說法感到有疑議會提出,對我是一種及時、切近的幫助。至于一年中,就工作來說,一是寫作,一是講課。講課的量相當大,去年一年講過四十場。前幾年講過六十場,有一年講課數(shù)量達到過八十場,平均每星期一次半的樣子。其中很多夫人都陪我去,在北京倒不一定隨行。關(guān)于生活,我覺得要把時間分配好。再有,我當然也去會一些朋友、還會去閱讀,寫作的東西離不開閱讀,娛樂、休息、體育方面的活動也有,盡量爭取一周游兩次泳,夏天到海邊去,還爭取在海邊上游游泳。有時候我還散步、逛公園,打保齡球、打乒乓球。雖然打的不好,就是讓自己活動活動,推遲衰老,當然保持青春就保持不了了。我今天也講了,在樂觀這個問題上,沒什么可商量的。您不樂觀,您能怎么著呢?

  中新網(wǎng):隨著社會發(fā)展,現(xiàn)在文學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比如網(wǎng)絡文學興起等,您會關(guān)注這些問題嗎?您認為當今文壇與過去相比有何變化?

  王蒙:內(nèi)容多樣化。那種消費性的、娛樂性的東西比過去更多。還有現(xiàn)代的文壇受到一些新媒體的沖擊。因為這種多媒體和新媒體,比光是文字的東西容易推廣。比如說一部電視劇的受眾比一本書的受眾不知道多多少,而一本書有幾萬人閱讀已經(jīng)非常成功了,但是一個電視劇可不是幾萬,也可能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的人在看,這些情況都很多。傳播的手段也不一樣了。好處是使我們文化的產(chǎn)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壞處是大眾接受很好,但是大眾接受又把這個水準往下拉,拉倒一個平均數(shù)上,我們時時面對這樣的問題。

  中新網(wǎng):記得曾有報道說您提出過“作家學者化”,近年您從研究老子、莊子學說到現(xiàn)在的解讀論語,您是什么時候開始關(guān)注傳統(tǒng)文化的?

  王蒙:現(xiàn)在都這么傳,其實我談的只是“作家的非學者化”。簡單的說就是解放后的作家在受教育的程度、知識的面上,比過去顯得有所降低。但是作家是各式各樣的,不可能都是學者化。我另外也還寫過“學問對作家之累”,學問太多了,也是一個局限。胡適說曹雪芹沒受過很好教育,胡適是很受尊重的學者,但是這個說法,我覺得比較可笑。如果曹雪芹讀到過博士、博士后,學問可能比在世的時候多,不可能寫出《紅樓夢》,當然《紅樓夢》理的知識也很多,是百科全書什么都寫到了。這個我不拘一格。我提倡作家提高文化水準,希望有更多作家懂外語、懂自然科學,更多作家認真讀過一些書。我并不是提倡所有作家都當學者,這是兩路工作。

  中新網(wǎng):那么在您看來,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今社會有何借鑒意義?

  王蒙: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就是能夠優(yōu)化人心,使人心多一點善良、道德,多一點君子、斯文;少一點野蠻,少一點小人的那些毛病,對世道人心能夠使有一定的幫助。這種傳統(tǒng)文化也要和新文化相結(jié)合,要和全世界的先進的文化能夠接上茬兒。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