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青春的聚會”這個題目不是我起的,是1980年第一屆“青春詩會”結(jié)束時,王燕生老師寫側(cè)記時用的題目。如今,“青春詩會”已是第三十屆了, 我就把這個題目借用到這套書的序中。毫無疑問,我們必須敬仰、敬畏開辦第一屆“青春詩會”的前輩們。是他們?yōu)椤扒啻涸姇绷⑾缕瘘c,樹立豐碑,為此,我們 必須銘記他們的名字:柯巖、邵燕祥、王燕生……
“青春詩會”一直是詩刊社的一項重要工程;也是中國新詩的一項重要工程。這項工程30多年來為中國詩壇輸送了大批重要的詩人,創(chuàng)作出了大批得以載入史冊的作品,為中國新詩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每屆“青春詩會”都是青年詩人翹首以盼的節(jié)日,每屆“青春詩會”都會有一批青年詩人自信起來,茁壯成長起來。
2014年,第三十屆“青春詩會”如期召開,而從第二十九屆開始出版的“青春詩會”詩人“詩叢”,本屆也如期出版。
這15本詩集,是15位青年詩人過去詩歌創(chuàng)作成績的總結(jié),也是正式走向詩壇的開始。從此,詩歌的海洋里又多了15條支流的匯入,多了15種新鮮活潑的血液。
這15本詩集,各具風姿。按年代劃分,他們有“70后”、“80后”、“90后”;按身份劃分,他們有工人、農(nóng)民、職員和在校大學生。從這15 本詩集中,我看到了他們對詩歌的摯愛與忠誠;我看到了他們蓬勃向上的力量;我看到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潛質(zhì)。他們是生力軍,他們都有走向未來詩壇木秀于林的可能 性。當然,他們現(xiàn)在僅是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隊伍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初露鋒芒的一部分。
“青春詩會”因為受到了詩歌界和社會各界的極大關(guān)注,為了公平、公正,從2012年開始,詩刊社改變了參會詩人的遴選方式,從第二十八屆“青春 詩會”開始,參會詩人都是詩刊社外請的評委們從幾百份來稿中篩選而出,即使這樣,也還是有一些較為優(yōu)秀的青年詩人因為名額限制等原因不能來參加“青春詩 會”,我也感受到了他們未能如會的黯然神傷。但是,“青春詩會”并不是走向詩壇惟一的路。青年詩人的成長,最終要靠天賦和勤奮好學,靠踏實的生活態(tài)度,靠 知識的積累,靠審美境界的提升。
“青春詩會”不是速成班,而是助推器。這本詩集也僅是助推。
《詩刊》1980年第十期刊發(fā)了第一屆“青春詩會”詩人的參會作品,那一期的編者按有兩節(jié)文字,我抄錄下來,作為這篇序言的結(jié)尾吧。
“祝這些大有希望的種子走向成熟,如他們自己詩里說的,‘我知道我會結(jié)穗,并有金色的麥芒’。
“他們每個人有自己的音色和音量,但都渴望唱出動聽的歌。他們會唱出更好的歌來的,因為他們懂得了——‘世界不會因為沒有我的歌而失去生命,可我沒有這支歌,就會枯萎得沒有一點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