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李朝全:義烏兵的家國情懷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4年11月26日09:14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軍旅作家王賢根、吳潮海合作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千古長城義烏兵》顯示了報告文學寬泛的創(chuàng)作領域和豐富多樣的寫作方式,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一個偶然的機會,王賢根在報紙上讀到了戚家軍——義烏兵的幾位后裔自覺保護長城的感人事跡。身為義烏人的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深挖的題材。戚家軍是以明朝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姓氏命名的軍隊,主要是從義烏征召的兵士。南方的倭寇被蕩滅之后,戚家軍義烏兵又被明朝皇帝派往北方鎮(zhèn)守長城,于是,萬名南兵便遷居于薊遼一帶。歷史的巧合,讓這些當年守護長城、捍衛(wèi)邊疆的義烏兵后裔,如今成了保護古長城遺址的主力軍。明朝時守衛(wèi)長城是為了防范北方蒙古舊部韃靼部落和后金的入侵,而今天守護長城卻是為了保護這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是一種跨越千年的守望,是對國家安危、民族血脈傳承的守望,更是對歷史、對文化之根、出身之源的守望。作者懷著對家鄉(xiāng)和遺落他鄉(xiāng)的義烏鄉(xiāng)親無比深厚的情感,踏上了一次極富意義的歷史和文化的尋根之旅,穿越明朝和當代,描繪了一幅關于義烏人守護長城的壯闊畫卷。

  關于戚家軍的緣起與組成,作者進行了深入考證。根據(jù)他的調(diào)查,戚繼光應詔前往閩浙一帶清剿倭寇時,發(fā)現(xiàn)義烏百姓剛烈驍勇,深明大義又勇于捍衛(wèi)家園,于是在義烏東陽征召了4000鄉(xiāng)民,經(jīng)過嚴格而富于特色的訓練,這支新兵最終成長為威名赫赫的戚家軍。軍隊紀律嚴明,不負眾望,用幾年的時間便蕩平了沿海地區(qū)的倭寇,掃除了明朝和百姓心頭大患。

  對人口遷徙歷史的考證是這部報告文學的一大特色。戚繼光通常被認為生于山東濟寧,祖籍安徽定遠,然而根據(jù)作者的考證,安徽定遠的戚姓族脈也是由義烏的戚姓人家遷移過去的。而后,戚家軍北上并留守長城,成千上萬的義烏人遷徙到了北京、河北、遼寧,并在北方繁衍生息。義烏連年征兵,導致人口由明朝初年的15萬減少到后來的7萬余人。為了衛(wèi)國護民,義烏人作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通過實地踏訪,作者以翔實的資料證實了今天生活在這里的一些曹姓、葉姓、駱姓、龔姓、許姓、王姓等人家,都是當年義烏兵的后裔。在這些鄉(xiāng)民的生活中,依舊保存著與南方相似的生活習俗和禮儀。作者來到秦皇島踏尋“流落他鄉(xiāng)”的鄉(xiāng)親,誠為一次歷史和文化尋根之旅,對研究中國明朝人口流動遷徙史有充實史料之功,而對于研究地域文化及習俗流變亦不無裨益。

  作者沿著山海關老龍頭到北京居庸關長城沿線,一處一處去踏訪勘察,查詢尋覓當年戚家軍后裔蹤影,最終找到了多個姓氏,采訪到了百年歷史的知情者。與此同時,他深入搜集研究相關地區(qū)的方志、各姓氏家譜,結合對其祖墳、墓碑等的實地勘察,力圖還原明朝以來義烏兵北上護邊繁衍至今的人口文化歷史。這種梳理與整合令人信服。字里行間,都能讀出作者對于自己筆下的人和事滿懷敬仰和尊重之情。

  貫穿全書的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傳承,是一種文化血脈的延續(xù)。明朝義烏兵英勇頑強、南征北戰(zhàn),保家衛(wèi)國。在他們身上洋溢著的是一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外敵入侵時,他們背井離鄉(xiāng)、浴血奮戰(zhàn),捍衛(wèi)海疆和邊疆,屢克強敵;即便是在荒涼遙遠的北方,他們也能如蒲公英一樣扎根、開花、繁衍。在這里,他們是一群外鄉(xiāng)人,卻能毅然決然地以他鄉(xiāng)為家鄉(xiāng),守邊御敵。這些散落在長城腳下的家族和村落,幾乎演變成了長城世家,數(shù)百年守護著長城或捍衛(wèi)著國家的邊疆,維護著祖國的安寧。現(xiàn)如今,這個群體已不再承擔守邊衛(wèi)國的職責,但是他們依舊為保護長城而奉獻著。這種以國為家、愛國如家深厚的家國情懷已然深深浸入他們的心靈和血脈,成為了一種剛性的品質——這也是這部作品所要傳達的重要主題。作者的書寫,實際上也是寫下了故鄉(xiāng)的一段輝煌與苦難,是為義烏人的英雄前輩樹一塊文字之碑。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