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曲阜正在實施“百姓儒學”工程,就是遴選一批儒學教師,到每個村莊辦國學講座,推廣儒學和傳統(tǒng)文化。作為孔子故里,有此想法很正常,但問題的關鍵是傳授怎樣的儒學?
儒家文化作為傳統(tǒng)中國的國家哲學基礎,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與揚棄,遠比今天國人想象的要龐大而豐富得多。儒家的人文精神涵蓋了個人、群體、自然、天道,處理的也是對個人與自我、與他人、社會、自然、歷史、政府、國家等各種關系的認知,它們構成一個可相互支持的價值體系。但由于歷史局限,這些古人的智慧也有不科學不合理之處,如何甄別、擇善而從,如何辨析其中的精華與糟粕,尤為重要。文化精神需要潛移默化的浸潤與影響,即便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需在現(xiàn)代社會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方式中進行調(diào)和、消化,才有可能轉(zhuǎn)變成民眾自覺的生活意識和行為準則。
那究竟要傳授怎樣的儒學?什么才是儒學之本呢?
首先,要辨析什么是儒家思想的最高信仰。在一切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真實都是最高信仰。《中庸》中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的意思就是真實,是儒家的一個中心價值。在儒家看來,真實是自然的法則;而尋求真實,是做人的法則。儒家思想的演進,就是在追問存在的一切是否真實,以及人們?nèi)绾卧诂F(xiàn)實中達到真實、把握真實。在中國當下,真實無疑是最為稀缺的一種價值資源。要搞百姓儒學,政府首先要把真實作為當?shù)匾磺行袨、決策和思想的最高準則,這樣,民眾所學的儒學價值觀,才能找到一個基本的立足點。
其次,要辨析什么是儒家的政治哲學基礎。儒家雖也論及個人的道德價值和責任,但更重要的是,它確立了傳統(tǒng)中國的政治哲學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認為,民眾才是政治的本原和主體!懊癖尽倍,出自《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古漢語中,“本”有根源、根基、中心、本原、本體、主體等多種含義。孟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稱“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闡明的都是民眾有優(yōu)先于國家和執(zhí)政者的地位?梢哉f,在原始儒家那里,一直在強化民眾在政治關系中的主體地位。在儒家看來,民眾像神性和自然法則一樣,有著崇高的屬性。這種政治哲學觀,可以說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綱領,顯然也是“百姓儒學”應當著重傳授的。
其三,要辨析什么是儒家的最高倫理準則。世界宗教議會的《全球倫理宣言》對此有明確表述:“數(shù)千年來,人類的許多宗教和倫理傳統(tǒng)都延續(xù)著這樣一條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應當成為所有生活領域——包括家庭與社群、各種族、各國家、各宗教的千古不易、絕無條件的準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出自《論語》。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稱一字為一言,孔子認為如果有一個字可終身行之,那就是“恕”了,他對恕的解釋是,你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把它施給別人。這也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孔子稱之為“恕道”!八 庇媒裉斓脑捳f,就是一種寬容精神。對個人它是一種修養(yǎng),而落實在政治上,強調(diào)的便是一種政治寬容。它要求執(zhí)政者要有對“己”的限制和要求,而不是對他人的要求,期望實現(xiàn)的也是執(zhí)政者對自身的限制,不能隨意把己方的想法強加于人。儒家認為,只有在這種前提下實現(xiàn)的溝通,才真正體現(xiàn)了平等和自由的精神。這便是儒家追求的“仁”的政治境界。儒家的“恕道”是中國人應對公共生活的一種創(chuàng)造。
用今天的觀點看,儒家“恕道”所說的寬容,還能激發(fā)民眾對公共事務的熱情,使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從無序到有序、從消極到積極。一個地方的民眾文化素質(zhì),與興建樓堂管所不一樣,大干快上的“一陣風”,是難有效果的。對曲阜來說,更重要的是制度文化的建設。文化和政治本來便是眾人之事,只有共同勞作的神圣感,才能激發(fā)社會與民眾的文化活力。搞百姓儒學也好,民間的傳統(tǒng)文化熱也好,都表明了民眾對信仰、價值和文化缺失的恐慌,目的都是為了讓這片古老土地上原有的常識,能在當下和未來引領每一個人前行。但這一切,并不意味著對西方文明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否定,更不是要把傳統(tǒng)文化看作包治百病的藥方,或與現(xiàn)代文化割裂與對立起來,而是要尋求東西文化的互補、融合與共生。傳統(tǒng)文化可以為現(xiàn)代社會提供珍貴的思想資源,但現(xiàn)代思維才能為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生機。
傳統(tǒng)文化需要的是溫和漸進的薪火相傳,而不是浮夸功利的嘩眾取寵。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多一些理性的分析與吸收,少一些功利化、教條式的誤讀。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認知到什么是儒學之本。
文/葉匡政(知名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