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張曉潤:張賢亮 他披著他的外衣走了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4年09月29日08:23 來源:中國作家網 張曉潤

  最近一次聽張賢亮的消息,是來自寧夏的一位詩人,詩人說,老作家病了,大抵是要命的那種。關于張賢亮,除了他大手筆、大部頭的作品外,他作品之外的氣質和風度也是人們熱議和熱捧的標桿之一。中國文壇的一顆璀璨之星隕滅了,而關于他流傳于世間的作品和故事,卻依舊以鮮亮的姿態(tài)提示人們不容錯過、不容忽視的內里。

  78歲的生命,對于永遠年輕的文學并不遲暮,但一個人的行走已完成使命卻走向了終結。而他在西北鋪展開來的風情和風光依舊熱鬧和火紅,像一地燃燒過后的蠟漿,晶瑩地集結成另外一種宮殿。

  一個人的命運,像掌心里的一道掌紋,一旦形成,就有了不可更改和逆轉的方向。這命運里就有了身體里的一部分,有了生命體征構成的一部分。1957年,因為詩歌《大風歌》而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此后,22年之久的改造生涯,讓他生命的鹽分里有了更為苦澀的晶體。好在,這些沉重的晶體在生命的大河里一次次被得以分解和離析,最終換取了一個人在文學禮堂上經久不息的贊美和掌聲。

  張賢亮的明亮和光照,是因為他寫了眾多的第一次,什么是第一次,第一次將意味著什么!第一次將意味著移山,意味著填海,意味著在水下建造道路,意味著在空中連起高架。他在視性為猛虎和毒藥的年代,寫下性的狀態(tài)和需要,劃下肉體和精神的等式。他在口號和激情燃脂的年代,寫下關于對饑餓的恐懼和掙扎,等等的第一次,他把自己和作品一起交了出去,曾被目光揉壓、傾軋,也被口舌咀嚼、吐納,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作家,他經歷了太多作品之外的研討和批判,一個作家的使命,使得歷史和人文賦予了個體生命中太多的質疑和肯定。這是一個作家命里的盛氣,這盛氣,凌然于一切虛妄的表達,凌然于俗世的圍剿,凌然于一切拷問和終極的正義。

  當同一時代的人物或晚節(jié)不保,或江郎才盡,張賢亮仍尊嚴而高貴地坐陣在西北的風聲里建造一座靜謐之塔,水車婉轉,沙盤婆娑,他將軍般的脊梁始終成為西部的一根骨頭和頸椎,解救著西北土地上的風姿和精神,解救著西北地域上不容低估和壓制的智商和情商。

  在中國,在西部,張賢亮始終是一部傳奇,一個人的紅塵里,他將被懷念,被翻閱,被追憶,被藏在大典里留下永生的痕跡。他的代表作《習慣死亡》,早已將死亡的意義賦予了新的思路和命題。

  是的,死亡只是一件日常的外衣,現(xiàn)在,他披著他的外衣走了。

  他和他留給這個世界的樣子一樣,安定而自在。

  (編輯注:張曉潤,女,現(xiàn)供職于陜西定邊文聯(lián),陜西省作協(xié)會員)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