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張頤武:讀一些難讀的書是必要的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4年09月18日15:16 來源:北京晨報

  今年以來,嚴肅出版呈現(xiàn)繁榮,如《21世紀資本論》等,登上國外暢銷榜不久,漢譯本便已推出,堪稱接軌。遺憾的是,這些“高大上”之作市場反響卻并不突出。

  好書沒人買,濫書遍天下,該如何應對這一局面?

  問題的關鍵在于,當下嚴肅出版社會普及嚴重不足,公眾缺乏通識基礎,令好的出版物無法聚合人氣,只能變成“小眾閱讀”。雖然當下各種讀書會、演講會正在填補這一空間,但公眾教育,專業(yè)的出版機構(gòu)豈能無責?回想上世紀“走向未來叢書”“新知文庫”等的辛苦耕耘,不禁感慨:人文與社科領域“科普”工作的田園已蕪,胡不歸?

  不主動地去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讀者,就沒有閱讀的未來。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說:“很多圖書的質(zhì)量都很不錯,不論是內(nèi)容還是外表裝幀上,都非常好,對國外優(yōu)秀書籍的翻譯量也很大,時效性亦沒有問題,然而卻總是顯得非常小眾,而且這個小眾的讀者群還在萎縮,深度閱讀在逐漸減少,有時候,營銷方法也很難解決問題。”

  圖書和讀者擦身而過

  北京晨報:嚴肅類型的人文讀物,在當前的閱讀情況如何?

  張頤武:在出版方面,確實發(fā)展很快,不論是出版的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在快速地提高,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不錯的書,比如《論邪惡》《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等,都讓人印象深刻,問題在于,這樣的書總是非常小眾,讀者群很難擴大。

  北京晨報:在您看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張頤武:實際上,即便是小眾的讀者,也足以支撐起一個小的市場,不會使得這樣的出版物賠得血本無歸。而市場萎縮的原因在于,其一,傳播方式的結(jié)構(gòu)性轉(zhuǎn)變,在互聯(lián)網(wǎng)和移動網(wǎng)絡普及的今天,很多新的信息、資料的傳播轉(zhuǎn)化到了新的傳播平臺,人們在電腦上、在移動終端中閱讀各種文章,而網(wǎng)絡的閱讀往往簡短而且淺顯,這使得深度閱讀在慢慢減少,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的,大部頭式的閱讀,變少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前許多傳播營銷的手段,其實是不能達到受眾那里的?此圃诰上線下的宣傳都很用力,但往往是漫無目的的,真正的受眾看不到,這種結(jié)果就是需要的人找不到,不需要的人只是看了一大堆信息而已。從出版到真正需要的讀者之間,不能有效地溝通,兩兩錯過,這是當前人文圖書出版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張頤武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讀書不僅僅是輕松的事情,很多時候,優(yōu)秀的精神與文明的成果,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閱讀,輕松快樂的閱讀,固然有助于身心,然而嚴肅沉重的閱讀,卻能夠讓人更加睿智和理性,讓一個民族有更多前進的動力,讓一個社會顯得更加厚重。

  張頤武說:“了解人類文明的成果不僅僅是少數(shù)專業(yè)學者的事情,也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而從專業(yè)知識到大眾認識之間,需要一個中間的橋梁,這個橋梁就是通識讀本,但是目前,國內(nèi)出版領域在這一方面還有非常大的空白。通識教育的欠缺,其實正是深度閱讀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它的影響,遠遠不止于閱讀!

  多讀一些難讀的書

  北京晨報:嚴肅的讀物很難有好的市場,輕快的讀物更受歡迎,在您看來,讀書是一件怎樣的事情?

  張頤武:當前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很快,再加上網(wǎng)絡對于人們閱讀的影響,可以說人們的閱讀量在不斷地增長,今天的年輕人,比起以前的人,閱讀量顯然要高得多,但是深度閱讀變少了,這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閱讀不僅僅是快樂休閑的事情,有時候一些難讀的書,看起來確實很費勁,需要很大的心力和時間,但是這樣的閱讀是必要的。

  北京晨報:難讀為什么還要讀?

  張頤武:我們還是希望年輕人能夠多讀一些難讀的書,讀一些不是自己所在領域的專業(yè)書籍,和考試無關的書。因為讀這樣的書,等于是讓思想做體操,人的思想和身體,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多鍛煉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康、柔韌,讀書也一樣,更多、更廣的閱讀,讓思想變得柔韌有力,不僅僅是提高文化修養(yǎng),也讓一個人的眼界更加開闊,在工作和生活上更加自如,能夠游刃有余。成年人可能因為生活和工作的負擔很重,閱讀的時間會有些少,老年人可能更傾向于修身養(yǎng)性的書籍,但任何人都應該讀一些難讀的書,對年輕人來說,這樣的閱讀尤其重要,更多的深度閱讀好處無窮,對于未來的人生影響深遠。

  市場欠缺通識類書籍

  北京晨報:事實上,很多專業(yè)書籍不僅僅是難讀,有時候入門也很難,怎么樣才能讓人們有閱讀的興趣呢?

  張頤武:專業(yè)的書籍很多時候確實非常難以入門,看不懂,當然就不愿意看。實際上,專業(yè)知識和普通讀者之間,需要一個中間的橋梁才能夠暢通。這就需要一些中間的、通識性的書籍。把專業(yè)知識用通俗的方式介紹出來,使得人們對這個領域的一些基本知識能夠有所認識,也就是入門,入門之后,才能夠有更深入的閱讀和了解。

  北京晨報:那么當前通識讀物的出版狀況如何?

  張頤武:這樣的書現(xiàn)在也有一些,不能說少,但是實用的不多,不論是經(jīng)濟學、歷史學等,都是如此。這樣的書不是大學讀本,不是給專業(yè)的人閱讀的,也不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專業(yè)學習才能掌握的,它是給普通人業(yè)余閱讀的,比如說一本生物學的通識讀本,可能就是介紹一些生物學領域的常識,讓普通人能夠比較輕松地看懂。這樣的書現(xiàn)在不多,寫的人也很少,即便是有一些,也大多是翻譯的外國書籍,和國內(nèi)讀者的閱讀習慣、知識結(jié)構(gòu)等還有一定的差距。

  把專業(yè)性知識介紹給普通人

  北京晨報:為什么這樣的書少有人寫呢?

  張頤武:這其實是一個學術(shù)體系的問題。首先,這樣的書需要專業(yè)的學者去寫,所謂大家寫小書,就是說對專業(yè)掌握非常好的人,寫給普通人看的書。過去的大家,都習慣于寫通俗性的書,比如近代的很多大師,都寫過非常多的這樣的書。放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如此,比如霍金寫《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這樣的書,等于把專業(yè)性極強的知識,介紹給普通人了解。當然,《時間簡史》讀起來也是比較難的,但它卻能夠讓人們了解到這個領域中最基本、最新的常識和動態(tài)。

  北京晨報:現(xiàn)在這樣的書不多見?

  張頤武:在國內(nèi),很多研究者不愿意寫這樣的書,因為對研究者來說,這樣的書不算學術(shù)成果,因此不愿意去做。結(jié)果就是,內(nèi)行不愿意寫,外行寫不來。但事實上,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學科,都需要普及,因為它們是人類文明的結(jié)晶,同時也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通識,缺少這些常識,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

  通識教育是文明的階梯

  北京晨報:很多專業(yè)知識對普通人來說,似乎是很遙遠的東西,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

  張頤武:并非如此,不論生活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一個人都是在這個時代和社會文明的影響下生活,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應用,大到做人的態(tài)度,都不可能和社會脫節(jié)。比如說生物遺傳學,看似非常專業(yè),但實際上每個人生活中都會接觸到,F(xiàn)在關于轉(zhuǎn)基因的問題,人們爭論得非常激烈,不同觀點的人互相攻擊,但是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其實都缺乏基本的入門知識,即便是知道一些,也都是從各處得來的一些片段的、零碎的知識,不能明白這個領域中一些基本的常識。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有一本好的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普及讀本,大家都知道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大部分的爭吵就不會出現(xiàn)。

  北京晨報:通識教育非常重要?

  張頤武:是的。了解人類文明的成果,對于任何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大處來說,它能夠推動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社會文明的晉升,小處來說,不論是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個人素養(yǎng)的培育,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同樣的工作,一個知識面更寬、眼界更廣的人,在應對的態(tài)度、處理的方式上都會更加自如,他的未來,當然也就更加廣闊。

  通識讀物在國內(nèi)不受重視

  北京晨報:通識讀本出版少,對于出版者來說,是否因為利潤不夠?

  張頤武:其實也未必,面向普通人的書,看起來價格會相對平民化一點,但是市場卻非常大。比如《時間簡史》,它是一部長銷書,總是有市場,有需求,利潤絕不會少。同時,它又能夠完成出版者的社會責任,出版社追求利潤本身也是應當?shù),同時出版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又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而通識讀本,應該是市場效應和社會責任可以兼顧的領域,F(xiàn)在這樣的圖書很少,還是有客觀原因的。

  北京晨報:什么樣的客觀原因?

  張頤武:這樣的書籍需要對專業(yè)知識掌握得非常好的人來寫,要專業(yè)的研究者來寫,但是在目前的狀況下,國內(nèi)的研究者不太愿意做這樣的事情,找不到人,即便是有需求,也得不到回應。而出版者本身又沒有能力去寫。同時,在出版和傳播領域,通識讀本目前都不能算很重視。在西方其實有這樣的傳統(tǒng),出版社的編輯在策劃這樣的書籍時,會專門去了解相關領域的知識,如果是翻譯的書籍,譯者也需要這樣的過程,同時,媒體記者、書評人等也都會深入到專業(yè)中,去做一些基本的了解。但是在國內(nèi),不論是出版者,還是譯者、乃至媒體從業(yè)者,在這方面都還不夠重視,缺少專業(yè)的圖書出版和評價環(huán)境,這也影響著通識讀本的出版。

  通識教育應該更多

  北京晨報:缺乏通識教育,也是當前很多人關注的焦點,是不是在教育階段,也應該有更多的通識教育的內(nèi)容?

  張頤武:當然,其實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不少人在陸續(xù)做這個事情,也有很多學校開始重視通識教育,比如開一些通識性的講座、課程等。我想在現(xiàn)在的教育體系中,增加更多通識教育的內(nèi)容,使得學生從小就有更多了解人類知識的門徑,我想不僅會讓嚴肅的人文閱讀變得更多,更重要的是,對于改變整個社會的人文環(huán)境,提高國民素質(zhì),乃至讓年輕人有更好的未來,都有莫大的益處。

  北京晨報:然而教育體系的改善并不容易,應試式的教育,很難讓學生對課程之外的閱讀有太多的時間和興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張頤武:正規(guī)教育課程之內(nèi)的改善當然應該提倡和努力。但同時,課外的閱讀其實并不難實現(xiàn)。一個人,每天抽出二十分鐘去閱讀這些嚴肅的書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長期堅持下來,就會立刻不同。就以大學為例,每天二十分鐘,大學四年,能夠堅持下來,絕對了不得,這樣的學生畢業(yè)以后,和沒有堅持閱讀的,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會完全不一樣。所以,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從小能夠接受更多的通識教育,另一方面,也提倡年輕人業(yè)余時間,能夠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堅持一定的閱讀量。我想,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做的收獲絕對非常大,而整個社會的閱讀環(huán)境,也會變得更好。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