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易中天:不能把小說當歷史 《三國演義》“有毒”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4年09月02日12:26 來源:京華時報

易中天:不能把小說當歷史《三國演義》“有毒”

  劉兆玄(中)與易中天(右)對談。三聯(lián)供圖

  京華時報訊(記者田超)封筆40多年的臺灣武俠作家劉兆玄再度以“上官鼎”為筆名,推出武俠小說《王道劍》。8月31日,該書的簡體版首發(fā)式在 首都圖書館舉行,劉兆玄與學者易中天就歷史與武俠的關(guān)系展開對談。談到現(xiàn)在年輕讀者對歷史的認識,易中天稱只知道《三國演義》而不看《三國志》很悲哀,劉 兆玄則感慨“更悲哀的是連《三國演義》都不知道了,只知道游戲”。

  上官鼎曾是上世紀60年代臺灣紅極一時的新派武俠作家,金庸稱最喜歡的作家,“第一是古龍,第二就是上官鼎”。上官鼎其實是劉兆藜、劉兆玄、劉 兆凱三兄弟的合稱,以上官鼎為筆名集體發(fā)表武俠小說,劉兆玄為主要執(zhí)筆者,哥哥劉兆藜負責寫男女之情,弟弟劉兆凱則專寫武打部分。1960年兄弟三人合寫 的《蘆野俠蹤》一舉成名,隨后相繼出版了《長干行》《鐵騎令》《俠骨關(guān)》等作品。

  在首發(fā)式上,劉兆玄笑稱當初三兄弟寫武俠小說就為了掙點零花錢,“我們看著一把氣槍不錯,為此寫了幾萬字,剛好出版社也愿意出。不過,后來那把氣槍闖了不少禍,還把學校的窗戶打破了”。

  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王劍道》圍繞明朝“靖難之變”后建文帝下落不明的史實展開。46年后再度創(chuàng)作小說,劉兆玄稱源于內(nèi)心的沖動,“我要寫得比46年前有突破,第一是忠于歷史的,歷史中有些懸案是需要補白,在歷史和武俠的結(jié)合中,把對‘王道’的思索放入其中。”

  在易中天看來,武俠小說分為兩種,“一種是金庸的《射雕》,歷史給人類穿了一件衣服,里面的故事其實發(fā)生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另一種就是劉兄 《王劍道》這類的,把武俠融入了歷史。但是我一定要提醒一句,但愿不要得罪劉先生,小說永遠是小說,不能把小說當歷史。比方說《三國演義》是三國的歷史那 是絕對靠不住的,千萬不要相信”。對于《三國演義》,易中天很不待見,“它宣揚的就兩點,權(quán)謀和偽善,不客氣地說這部小說是毒害中國人的”。

   每當易中天說出一些激烈的觀點,現(xiàn)場觀眾就報以掌聲。這也讓從臺灣而來的劉兆玄感嘆易中天說話藝術(shù)的影響力,不過他也給易中天提了點建議:“剛才易老師 慷慨激昂,從各位的掌聲當中可以看出來,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鳴。闡述一個想法還是一個理念,用文學來包裝的力量是很大的。你講課的時候那么生動有趣,如果把 正確的歷史觀放在里面的話,這個力量會更大,各位覺得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值得易老師去思考一下?”聽到劉兆玄的建議,易中天當場起立鞠躬致謝,“謝謝劉先生 的鼓勵”。

  >>相關(guān)

  易中天中華史第九卷上市

  昨天,記者從果麥文化了解到,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的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已正式上市。在本卷中易中天提出“兩漢兩羅馬”,通過世界、歷史、制度、信仰和理念五個方面的討論,比較當時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異同。

  在易中天看來,兩漢是帝國制度的樣板,而羅馬則為現(xiàn)代國家提供了原型。羅馬的興亡留下了一大堆問題,以羅馬為鏡像來看,中華文明就有了別樣的意義。易中天透露,他目前正在創(chuàng)作第十卷《三國史》,預(yù)計將于年底前出版。

    (原標題:劉兆玄易中天對談火花四濺)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luò)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