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山高能擎天,林深可藏仙。故鄉(xiāng),不但山勢高聳,林木亦森然。鄉(xiāng)里老人演繹說,山高離天就近,尤其月明之夜,定有神仙來此游玩。據(jù)此,我時常沉于無邊無際的遐想。在月夜里,遐想尤其多。我把故鄉(xiāng)明月當(dāng)作護(hù)身符,藏在了心中。
現(xiàn)代天文學(xué)說,月亮為一丸干旱而無生命的天體。自身不發(fā)光,它的光是借助于太陽的?涩F(xiàn)今的科學(xué),雖然十分發(fā)達(dá),但對神秘莫測的宇宙之秘而言,也許僅僅是一鱗半爪而已。月亮,何不如斯?
我們的古人,給明月以生命假設(shè),不只是為幻想。有時人的內(nèi)心感應(yīng),是奇特的,譬如夢。夢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場景,你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然而它出現(xiàn)了,它從何而來?我們無法給予徹底的解釋。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只是對淺層夢境而言的。古來月中有嫦娥、桂樹、玉兔的傳說,寄寓了人們更多難以說盡的心靈圖景。是什么,給予人們這樣的啟示?為什么,有關(guān)中秋佳節(jié)的種種民俗,都與一輪明月有關(guān)?圓與缺之說,又包含了多少人世間的苦苦甜甜,歡樂與辛酸?都值得我們?nèi)ド顚铀伎肌?/p>
將明月與故鄉(xiāng),聯(lián)想在一起的,詩仙李白恐?jǐn)?shù)得上第一人;蛘哒f,他描摹得真切而感人,能夠調(diào)動起人這個靈性動物的每一根神經(jīng),因為他的思維是上天入地、鵬程萬里的。他的一首《靜夜思》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壁,是有情感因素為前提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是什么,啟迪了他的這般聯(lián)想?
而明月之出現(xiàn),往往與悲歡離合聯(lián)系在一起。人在落寞、失意、悲愁之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明月。為何如斯,不值得我們深究嗎?
明月在長空徘徊時,在云層穿梭時,在山頭玉立時,在井水里映照粼粼時,都顯得那樣的達(dá)雅而溫情脈脈。
明月,是母性的。故鄉(xiāng),也是母性的。所以,離井背鄉(xiāng)之人,看到明月便會想到故鄉(xiāng),想到故鄉(xiāng)便會想到母親。一個情字使三者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唐詩人李冶有一首詩《明月夜留別》:“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后相思人似月,云間水上到層城!边@種感懷,每次離鄉(xiāng)別母時,我都曾有。在這里,離人與明月,是同一體。三十年前,我曾寫過一首蒙文詩,還記得其中兩句:“愿明月懸于我母親不眠的窗前,照耀我翻山越嶺遠(yuǎn)去的背影!币源讼雭硐饽赣H心中的別子之憂。
前幾年,我也曾寫過一篇散文《明月故鄉(xiāng)》。企圖追懷并狀寫明月下的故鄉(xiāng)之山水草木,蛙歌與蟲鳴,以及母親那一頭飄然白發(fā)。這些人與物,在我筆下,都成為搖籃中的嬰兒,這搖籃就是故鄉(xiāng)那一輪明月。
童年時,有一次住到故鄉(xiāng)的阿拉坦山寺里,明月下的山寺,肅穆莊嚴(yán)而清晰可辨。山林,森森然蕭索不止。猛然,山寺晚鐘轟然響起。我跑過去一看,小喇嘛在月光下,正一下又一下地撞鐘。那神態(tài),儼然像一位高僧,以鐘聲在與天地對話。這時,他頭頂松枝上,有一只松鼠在歡快地跳躍,好像鐘聲把它的情緒調(diào)動到了極點。月光下,它的毛色十分鮮亮,仿佛與月色溶化在了一起。這一切,仿佛都與明月的存在而存在著,仿佛都與明月的生動而生動著。
有情明月屬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