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1978年出生的徐則臣,在當今中國文壇已經(jīng)備受矚目。他的小說結實、硬氣,不以怪誕、花樣翻新來引人注目,而是內(nèi)斂沉著,在不知不覺中,讓人意識到作品的質感。他前些年的代表作有《跑步穿過中關村》《蒼聲》《花街》《西夏》及長篇小說《午夜之門》《夜火車》等。2007年,徐則臣憑《午夜之門》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最具潛力新人獎。頒獎辭中寫道:“他以一種平等的思想、冷靜的觀察介入當代現(xiàn)實,并以叛逆而不失謙卑的寫作倫理建構個人的歷史,使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擁有被理解的權利!蔽乙詾檫@抓住了徐則臣小說的獨到之處。
最近,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是徐則臣寫作進程中的一次重要突進。
《耶路撒冷》講述一個叫初平陽的70后專欄作家的生活現(xiàn)狀和散落的記憶,貫穿始終的是他和女友舒袖的情感糾葛,以及他少時的好友——以辦假證為生的易長安的故事。說到底,這就是70年代人的故事,他是在為70年代人作傳,看他們的生活如何平庸而無奈地隨處散落開,如何無法聚集而后破碎——破碎得連一點聲音都沒有,就像沙子在指縫間散落流失。
每一代中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人經(jīng)歷戰(zhàn)火和新舊社會兩重天;50后趕上知青、文革和改革開放的巨變;60后的成長搭上了中國社會變革的末班車;而70后只有歷史終結的平淡,再也沒有懸念,再也沒有奇跡。70后的作家一直在書寫自己的生活,自己對生活的平淡而切實的體驗,如馮唐、路內(nèi),他們也制造一些生活的奇跡,但僅于身體或私人感情。無奈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再也沒有傳奇的時代,再也沒有傾城之戀。
徐則臣的可貴之處在于,他能穿過紛擾的現(xiàn)象,去觸摸表面平淡的生活的內(nèi)里。初平陽不甘心做庸碌的學校教師,他寧可到北京艱苦地去讀研究生,以求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現(xiàn)實并不如意,他幾乎是被生活的慣性推著在走。所有的失落和堅持都沒有悲喜的起伏,比如,生活的不如意叫做“失落”就可以了,無需動用“失敗”這類大詞。知道昔日女友嫁給富人,也不過心里“咯噔”一下,無需重彩喧嘩。他要去那個叫做“耶路撒冷”的地方——這當然是一種象征,徐則臣卻也不想搞得多么神圣,反倒更樂意讓這種念頭如病態(tài)般的人生愿望,糾纏住初平陽。這倒讓人驚異于他對生活、對當今社會現(xiàn)實有著深刻的清醒。他的筆致自由而自然,恰是如此,他像縫補生活和記憶的碎片,穿針引線,不經(jīng)意中卻在敲打生活的要害,那些流走的沙子都被他重新握住。這或許是徐則臣的小說越讀越有味道的緣由吧?
駁雜、飽滿、有內(nèi)斂的力道。徐則臣總能貼著生活的邊緣行走,開掘出一條彎曲卻執(zhí)拗的屬于自己的路徑。雖然這回要走到很遠,走到“耶路撒冷”——聽說那是沙漠里的一座圣城,不只用石頭與墻,而要用精神或信仰來固定住所有的沙粒。但徐則臣十分清醒筆力所至,可以去那里做做研究,卻不一定是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