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小說家王文興:堅守“慢”寫作的品質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4年03月03日16:26 來源:太原日報

  提起白先勇,很多讀者都耳熟能詳;但提起他同學、同是臺灣作家的王文興,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實,王文興在臺灣文壇的地位并不次于白先勇,他的《家變》《背海的人》都是影響極大的精品之作。王文興之所以不為大眾所知,除了他作品比較深奧之外,還與他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有關。他不是高產(chǎn)作家,寫了好幾十年了,也就寫了那么兩三部作品,與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們相比,的確上不得臺面。那么,王文興為什么這么低產(chǎn)呢?原來,他是一個對文章質量要求極嚴格的作家,寫作以“慢”著稱,他的書,是慢功出細活,是一個字一個字打磨出來的。

  在電腦已經(jīng)普及的今天,王文興一直堅持手寫,而且,他嚴格控制自己的寫作字數(shù),每天只寫35個字,最多也不超過50個字。他的小說《家變》,出版后曾獲《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書不太厚,但他卻寫了整整7年,從28歲寫到35歲才完成!都易儭吠瓿芍螅_始創(chuàng)作另一部長篇小說《背海的人》,這部書用的時間更長,整整寫了25年!之后又花了14年,第三部及第四部作品才即將完成。有記者問他:“你為什么寫那么慢?”他回答說:“我一天寫的是比較少。我是把小說當成寫詩一樣,不是把它當作傳統(tǒng)的中國式的情話式小說來寫。”原來,王文興之所以寫得慢,是因為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不想因為盲目追求數(shù)量而忽視了作品的質量。王文興不是從一開始就慢,開始寫作時,也曾兩三個小時寫兩三千字,但后來,他意識到了過度的數(shù)量追求必然會降低作品的質量,便開始嚴格要求自己,嚴格控制寫作的字數(shù),以此來保證作品的質量:“早先我寫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指兩三個小時寫兩三千字),后來想法就不同了,因為原先寫的時候就跟寫信,或者是像寫日記一樣,的確是一小時可以寫兩千多字。不過小說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就跟信件不一樣了,要考慮非常多。假如寫信是平面的,寫小說在我看來是三度空間,要顧前、顧后、顧左、顧右,四面八方都要顧的。它每一句話不是獨立的,而是前前后后都要關聯(lián)。文字要有詩的水準才行。”正是因為對自己近乎殘酷的苛求,王文興的文學創(chuàng)作才獨樹一幟,形成了其獨有的風格,獲得了廣泛關注。

  作家王開嶺曾對“好書”下過這樣的定義:“一冊好書,在生產(chǎn)方式上,必有某種‘手工’的品質和痕跡,作者必然沉靜、誠實、有定力和耐性,且意味著一個較長的工期,內嵌光陰的力量!蓖跷呐d的書,的確與“暢銷”二字無緣,但卻是用王開嶺所說的“手工”方式打磨出來的,是質地上乘的精品,而這一切的原因,正是由于他的“慢”寫作態(tài)度。2011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也是一個寫作速度極慢的作家,從1954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起,到2011年獲獎止,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57年,但在這57年漫長的歲月中,他所寫的詩,一共只有163首,平均每年還不到3首,只可以做成薄薄的幾冊口袋書。當下中國文壇,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大行其道,很多所謂的作家們因為盲目追求數(shù)量而為文壇制造了成堆的垃圾,這就更讓我們敬仰“慢”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了,他們對慢的堅守,是對讀者、對藝術高度負責的精神,這樣的作家,怎能不讓人心生敬意?唐寶民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