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臺海網(wǎng)12月2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楊思萍 薛洋)大導演吳宇森的新片《太平輪》尚未拍完,就已引發(fā)轟動。這部耗資3億元人民幣的災難大片,將帶領觀眾走進中國版的“泰坦尼克號事件”。
事實上,祖籍江西、記者出身的臺灣作家張典婉,也在2009年出版了一部《太平輪1949》的書而轟動海內(nèi)外,喚醒了人們對太平輪事件的記憶。明年1月,正逢太平輪沉沒65周年紀念,為此,導報記者電話采訪了張典婉,一起重溫那場大時代背景下的不幸慘劇。
談寫《太平輪1949》
采訪時曾大哭三天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當初為什么想寫一本關于太平輪的書?
張典婉(以下簡稱“張”):2000年,我母親過世,我從她的遺物中找到很多老上海的東西,電話簿、記事本、身份證,她是1948年12月下旬坐太平輪到臺灣的。沒想到一個月以后,太平輪出事了。我從小就經(jīng)常聽到母親提起太平輪的故事,后來我也曾回去過上海的家,很想再去了解這段歷史。
記:大陸很多人都不知道這起中國版的“泰坦尼克號”,臺灣知道的人多嗎?
張:現(xiàn)在臺灣人對那段歷史也是很陌生的。但1949年從大陸到臺灣的老一輩都知道。相關的資料也不多,除了鳳凰衛(wèi)視的紀錄片《尋找太平輪》之外,白先勇的小說《謫仙記》也有所涉及,并由謝晉導演拍成電影;再來就是蔡康永曾在文章中提到他家的“泰坦尼克號”,因為他父親是太平輪的5個股東之一。
記:寫這本書時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張:困難就是相關的資料非常少。上海檔案館里有一些陳年舊檔,翻開都布滿灰塵;臺灣的就更少了,基本只有一些簡報。有關法院的判決資料,還有一些口述資料都在上海。
當時我受邀參與拍攝紀錄片《尋找太平輪》,我們在媒體上刊載了大量的尋人啟事,還建了一個網(wǎng)站,在兩岸三地尋找幸存者和遺屬。就有很多人來跟我們聯(lián)絡,有的人說他出生在太平輪,有的說他們的父輩是坐太平輪過來的。
記:在采訪事件當事人時,哪些細節(jié)最讓您觸動?
張:我記得我們聯(lián)系上的第一個生還者是福州籍的葉倫明先生,他現(xiàn)在人在香港,弟弟的小孩在臺灣,通過這位親人跟我們?nèi)〉昧寺?lián)系。讓我們感動的是,他是一名長跑健將,沒有家人和小孩,但他一直不停地長跑,他說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在太平輪上去世的人。還有,印象最深的是,采訪母親在太平輪上辭世的黃似蘭,在澳門采訪時,我們一起大哭三天。
談太平輪的沉沒
應不是一個陰謀
記:太平輪沉沒后,獲救的那幾十個人最終是去了臺灣,還是回了大陸?
張:有的在臺灣,有的在大陸。據(jù)我所知,當時活下來的有三位女性,一個在臺灣,一個在大陸,還有一個去了海外。
記:太平輪究竟有沒有被打撈上岸,它的殘骸還存在嗎?
張:船的殘骸還在浙江舟山群島海域。
記:在臺灣,對這起慘劇有沒有相關紀念活動?
張:從2005年到現(xiàn)在,每年的1月27日,我們會發(fā)動家屬一起去拜祭和獻花,也是很簡單的紀念方式。太平輪的紀念碑以前是在海邊,現(xiàn)在是在軍營里面,屬于臺“國防部”管轄,所以要進去還得申請。臺當局一直都不是很重視,都是民眾自發(fā)性的紀念。
記:這起事件發(fā)生后,對當時的臺灣有什么影響?
張:當時臺灣人都覺得這是兩岸間的一個災難性事件,在臺灣探討比較多的是關于輪船沉沒的原因。不過,從我們后來的了解來看,這應是個意外事件。當時有人說是共產(chǎn)黨或是國民黨的“陰謀”,但我們不這么認為,因為我們了解到船上不僅有國民黨官員,也有共產(chǎn)黨地下黨員,以及許多名人。
鏈接
張典婉與太平輪事件
張典婉,臺灣資深媒體工作者,聯(lián)合報兩屆報導文學獎得主,其父親曾為康有為萬木草堂最后門生。2004年起參與《尋找太平輪》紀錄片采訪,2005紀錄片發(fā)表后,開始寫作《太平輪1949》這本書。
太平輪沉沒事件,發(fā)生于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因超載、夜間航行沒有開啟航行燈,于上海開往臺灣基隆途中,在舟山群島海域的白節(jié)山附近與一艘載著2700噸煤礦及木材的貨輪建元輪相撞,兩船沉沒。太平輪逾千人罹難。死者中不乏有名望、富商級的人物,包括著名音樂教育家吳伯超、前遼寧省主席徐箴、知名棒球球評張昭雄之父張生、刑事鑒定專家李昌鈺之父李浩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