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楊守松:一個作家和一座城市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3年10月15日16:00 來源:蘇州日報

  作家楊守松! 跤浾咤Ы鲾z

作家楊守松。 □記者濮建明攝

  □蘇報駐昆山首席記者 姚喜新

  “沒有哪一個作家和一座城市結(jié)合得是如此之緊,也沒有哪一座城市的成長和出名竟然和一個作家如此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就是昆山市和楊守松。”

  2005年7月14日,《文學報》 發(fā)表《一個作家和一座城市》,開篇即是上面這段話。

  今天,“昆山之路”已經(jīng)享譽四海,不僅在江蘇,甚至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典型經(jīng)驗之一。而叫響“昆山之路”的,正是作家楊守松。

  寫《昆山之路》,為“解救自己”

  “一個作家,如果關注的眼光僅僅局限于某一個地方,永遠寫不出優(yōu)秀的作品來。”巴城老街,在楊守松的醐途樓,他這樣說道。

  楊守松回憶,寫《昆山之路》 并不是為了宣傳昆山,而是為了“解救自己”。

  事情的源頭還得從海南說起。上世紀80年代,海南特區(qū)開發(fā)建設初期,四個身在學校、醫(yī)院的年輕人執(zhí)意闖蕩海南,剛到昆山文聯(lián)任主席的楊守松放心不 下,決定送他們?nèi)。他帶著第一筆報告文學獎金300塊錢,陪他們坐了一天一夜火車到了海南。沒想到這事在昆山引起軒然大波,幾個年輕人由于“偷偷地”去海 南,他們家長把楊守松告到了法院,說他是“人販子”。

  初到海南,無數(shù)熱血青年匯聚一起,開發(fā)建設如火如荼,令楊守松激動萬分,迅速采訪,《海南大氣候》 噴薄而出,一時被廣為傳頌,甚至有安徽的讀者趕 到昆山來手抄全文帶回去。這是第一部反映海南特區(qū)的報告文學。然而僅僅隔了一年,當他再入海南,只見絕大多數(shù)人失敗之后境況凄涼,這讓他深感憂慮。他把自 己關在昆山藥廠的小房間里,十天十夜寫下11萬字的《救救海南》。

  當手稿送到北京《十月》和《當代》雜志社,得到回音:能用,但得做較大刪改。楊守松堅決不肯改,后來《中國熱點文學》全文發(fā)表,楊守松還堅持要求在 作品發(fā)表時在自己名字上加黑框,以示“死諫”之心!毒染群D稀 一印就是20多萬份,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反思海南特區(qū)建設的報告文學,又是第一部。

  這段經(jīng)歷,為《昆山之路》的出爐做了鋪墊。楊守松在思考中國的出路。

  回到昆山,他忽然發(fā)現(xiàn),“好的例子就在自己身邊”:當時的昆山經(jīng)濟建設在昆山主要領導吳克銓帶領下步步攀升,成績有目共睹。于是楊守松搜集整理資 料,不久后將長文送到《人民日報》,對方回應準備用大半個版面來刊發(fā)。然而讓他沒料到的是,出于慎重考慮,吳克銓怎么也不同意刊發(fā)。

  “昆山總比別的地方‘快三秒’,我覺得,當時中國就需要這種改革和突破的風氣。”楊守松對這篇文章未能見報“耿耿于懷”。后來他聽說,吳克銓要退 了,“都要退了,你還能不許我發(fā)?”于是他再次搜集資料,在文聯(lián)借圖書館的一個三四平方米的樓梯間里,他赤膊奮筆疾書,《昆山之路》一氣呵成。

  1990年,《昆山之路》在《雨花》 雜志第11期全文刊發(fā)。從此,“昆山之路”四個大字,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昆山之路》發(fā)表后,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和省委宣傳部先后兩次召開作品研討會,至今罕見。《昆山之路》的影響,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文學的范疇。時任江蘇省委 副書記孫家正為作品單行本寫序,作為當年的冬訓材料,《昆山之路》發(fā)到全省縣級市一級領導,同時,《新華文摘》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等數(shù)十家報刊轉(zhuǎn) 載,關于作品的評介雪片般飛來……

  楊守松成功了。

  《昆山之路》“解救”了一個作家,更重要的是成就了一座城市。

  寫《昆曲之路》,讓“心靈回家”

  “二十年前,楊守松寫了《昆山之路》,二十年后又寫了《昆曲之路》,前者寫的是經(jīng)濟,后者寫的是文化。其實,經(jīng)濟也好,文化也好,不過是人們見諸社 會的兩種行為。而對于社會的研究,直接間接、或多或少,似乎終將涉及一個帶有根本意義的問題:我們究竟期待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到底追求一種怎樣的生 活?”

  這是2009年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孫家正為楊守松《昆曲之路》所作的序言。

  從《昆山之路》 到《昆曲之路》,一個字跨越的背后,退休之后的楊守松實現(xiàn)了又一個飛躍。

  為什么要寫昆曲?楊守松說,昆曲是中國的名片,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而昆曲的故鄉(xiāng)在昆山,昆曲的源頭在巴城,昆劇的開山之作的作者梁辰魚也在巴城,青春版《牡丹亭》柳夢梅的扮演者俞玖林是巴城人,昆曲名旦顧衛(wèi)英也是巴城人……他“結(jié)廬”巴城,就是結(jié)緣昆曲。

  楊守松自費10多萬元,輾轉(zhuǎn)江蘇、浙江、上海、湖南、深圳、北京、香港等地采訪,開始了漫長的昆曲尋根之路。

  “全國七大昆曲院團都跑遍了,還差一點搭上了老命!2008年冬天,楊守松去中國藝術研究院采訪,為了省錢趕公交車,過馬路時被車子撞倒,當時腦 中一片空白,等他慢慢爬起來,車子已揚長而去。正是這份對昆曲至死不渝的堅守,他感動了企業(yè)家,出資100萬元打造《我的<浣紗記>》,也正 是這份執(zhí)著,他采訪收集有關昆曲的資料可以說目前為止無人企及:《十五貫》 究竟如何進京演出,為什么說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首屆昆曲藝術節(jié)背后隱藏了 多少曲折故事?昆曲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過程怎樣?青春版《牡丹亭》產(chǎn)生的背景,等等。洋洋灑灑30萬字的《昆曲之路》,讓楊守松從一個昆曲“門外漢”變成 地地道道的專家。

  過去是“經(jīng)濟搭臺,文化唱戲”,現(xiàn)在叫“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在昆山,“文化引領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共識。楊守松說,雖然自己退休了,但是文化永不“退休”,他要為昆曲做一輩子的“義工”。

  “所謂雅集,心靈回家!睏钍厮稍谒摹稛o題》詩中,這樣寫道。他說,《昆曲之路》孫家正的“序”,題目叫“尋找與守望”,就是尋找“昆曲從哪里 來,到哪里去”,尋找昆曲就是尋找文化,就是尋找靈魂的歸屬。而他自己,在“我的嫡嫡親親的姐姐”的絲竹聲中“寫自己想寫的文章”,享受工作與生活,此生 足矣。

  【人物名片】

  楊守松,1943年出生,國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作品有:報告文學《救救海南》、《昆山之路》、《蘇州“老鄉(xiāng)”》、《昆曲之路》、長篇小說《迷樓》、《淘江湖》、《追日》等,已出版《楊守松文集》19卷,作品先后獲獎80多篇(次)。

  他和蘇報是老朋友

  楊守松說,早在《蘇州日報》還是《新蘇州報》 時,他就和這張報紙成了老朋友,有著很深的淵源。數(shù)十年來,如2006年5月25日《楊守松的“六 不”及其他》、2010年1月15日 《文化要有敬畏之心》、2011年12月7日《昆曲之路》獲獎感言,等等,無論在新聞版、評論版還是副刊版,楊守松 以及他的 《昆山之路》、《昆曲之路》無疑都是版面的熱點、亮點。

  2006年5月25日《蘇州日報》B07版刊發(fā)《楊守松的“六不”及其他》。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