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薛媛媛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作家出版社出版)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對這部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艱辛的采訪歷程
《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通過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全面記錄了湖南人以及廣大農墾職工為中國橡膠事業(yè)創(chuàng)下的輝煌業(yè)績。為了收集素材,作家薛媛媛曾三下云南,前后采訪7個多月,一天只睡5個小時,跋涉4千公里,走壞3雙跑鞋,跑了19個農場、34個分場、80多個生產隊,采訪了500余位湖南支邊人。
相比條件的艱苦,薛媛媛表示,最難的其實是采訪。半個世紀過去了,那些湖南支邊老人有三分之二已經長眠大地,健在的三分之一也是七八十歲的老人。“我是面對滿臉皺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回憶50多年前的歷史。有時感到艱難的是,他們對自己經歷的事不能表達出來,但他們和我談,哪怕只談到一件事,幾句話或當時的一句口號,我都會感到非常珍貴,我都會像小孩子一樣欣喜若狂!
歷時3年,作家通過記錄每一個采訪人物的青春記憶和曲折經歷,塑造出了一大批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組成了身上帶有濃重湖湘文化特色的邊疆橡膠種植場工人的群像。
從小說到報告文學
薛媛媛原是頗有成就的小說家,《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是其在報告文學領域的突破性嘗試!盎氐介L沙,我先是準備寫一部長篇小說,可面對采訪的一個個真實的人物和鮮活感人的故事,我一反常態(tài),決定寫一部長篇報告文學,讓他們真實地出現在我的作品里。”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認為,《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是一部好作品,是作家薛媛媛對歷史,對現實,對弱勢群眾關照的標志性作品。同時她也為其加入報告文學隊伍而感到欣慰,因為在中國,當小說家的人遠遠多于報告文學作家,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寫報告文學,通常情況遠遠辛苦于小說家。
小說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時間、想象去寫作,但是報告文學家不行,首先必須要實地采訪;報告文學里的人物、時間都是特定的,如果不去努力挖掘、采訪、調查和發(fā)現,可能付出巨大的辛勞后依然無所收獲;報告文學的人物和故事也不可能像小說一樣完美,作者必須客觀、理性地把現實反映出來。薛媛媛說:“為了寫好這部報告文學,我告訴自己,我就什么都不想,認真真實地寫他們,把基調定在一個‘真’字上,以真實為生命!
填補空白意義重大
在《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出版之前,關于橡膠、關于湖南人、關于南疆屯墾戍邊的血淚和抗爭的這段歷史,鮮為人知。與會專家認為,薛媛媛以敏銳的目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捕捉到了一個既有文學性又有現實意義的題材。
中國通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從依賴國外橡膠的無膠國成為了如今的橡膠大國,那些曾經為了共和國的明天扎根邊疆、艱苦奮斗的湖南兒女卻早已退出人們的視野,那些火熱青春的故事也隨著這些生命的逐漸消逝即將成為秘密。幸好,薛媛媛發(fā)現了他們,并真實記錄下來。中國作協(xié)報告文學委員會主任張勝友認為,《中國橡膠的紅色記憶》是中國支邊事業(yè)中的一章,更是中國夢的一部分,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薛媛媛透露,創(chuàng)作中她經常接到農場老鄉(xiāng)電話,問書什么時候能寫好?這部作品不光是對歷史的記載,也有湖南老鄉(xiāng)渴望被社會關注的期待。書出版后,薛媛媛趕緊給湖南老鄉(xiāng)寄了200本過去!拔乙恢币詾椋谥T多事業(yè)中既然選擇了寫作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就意味著,我要對社會和人民負責,對社會和人民有種擔當,從深處表現人民的痛苦和愿望,為人民孜孜不倦地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