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韓少功談文化尋根與重建:經典會一直暢銷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3年08月27日09:40 來源:遼寧日報

  在2013上海書展上,一向低調的著名作家韓少功出現(xiàn)在多個文學論壇上。韓少功還舉辦了《文學尋根與文化重建》講座。他思維敏捷,觀點犀利。在采訪時他坦言平時很少接受媒體采訪,只想埋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不喜歡作家職業(yè)化狀態(tài)

  韓少功坦言自己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并不喜歡作家職業(yè)化狀態(tài)。他說:“我經常把寫作比作談戀愛,不能天天談,要有情緒的時候才談。所以我不需要每天每月都寫作,我也可以做點別的事,辦雜志也是我的興趣所在。我覺得寫作只要維持一種規(guī)模就可以了,多寫幾本也不是不可能。每個作家都需要有自己的角度,我沒有辦法取代他們的角度,他們也沒有辦法取代我的角度。 ”

  如今,韓少功半年住在海南,半年住在湖南汨羅農村。韓少功坦言:“我不喜歡熱鬧,演講、出鏡在我看來是需要一定才能的,我認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才能,所以我盡量遠離公共討論和媒體。我主動回到農村,最開始只是躲開應酬,但后來發(fā)現(xiàn)了意外的好處,這讓我換了一個角度看世界。我要的交流是不同閱歷、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之間的交流,反差大,能碰撞出火花,這才有意思。 ”

  《紅樓夢》總銷量肯定超過郭敬明的書

  談到青年作家郭敬明的書現(xiàn)在賣得很火,銷量動輒幾百萬冊,根據(jù)郭敬明作品改編的電影《小時代》更是轟動一時,韓少功認為,那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在一些人娛樂至死的觀念里,很多作品不需要啟迪人生。不過,時間會給出答案,有的書可能幾年、幾十年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而《紅樓夢》這種經典作品會一直暢銷。韓少功說:“《紅樓夢》的總銷量肯定超過郭敬明的書。 ”

  網絡“水軍”破壞了評論生態(tài)

  交談中,韓少功流露出對于網絡“水軍”的憂慮。據(jù)他了解,現(xiàn)在坊間的網絡公關公司有1000多家,它們通過操縱大量的網絡“水軍”,來操縱批評的向度。韓少功怒斥網絡“水軍”破壞了評論生態(tài),“棒殺”和“捧殺”的大量浮現(xiàn),吞沒了健康的批評,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欣賞王洛賓楊麗萍

  韓少功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作 《文學的根》,在《作家》雜志上發(fā)表后,引起全國文化界的熱烈討論。 “尋根文學”、“文學尋根”等概念由此產生。當時參與“文學尋根”的都是當今中國文壇的著名作家:比如陜西作家賈平凹當時寫了 “商州”系列小說,把很多歷史、地理、民俗的內容帶入文學;李杭育寫了大量關于浙江的文學作品;上海作家王安憶以她知青的經歷為依托,寫出了《小鮑莊》等。這些作家的作品都具有地標意義,都扎根于地域文化。

  從“文學尋根”引申開來,韓少功談到自己比較喜歡的兩位藝術家,一位是王洛賓,一位是楊麗萍。王洛賓是“西部歌王”,深深扎根于西部豐富的民歌資源里,這才長出了一棵藝術之樹。楊麗萍從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和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提煉肢體語言,也是有“根”的藝術。

  文化尋根不是要建博物館

  韓少功認為:“文化尋根不是要建立博物館,不是要厚古薄今。相反,要認識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學習包括西方在內的全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投入現(xiàn)代人的文化創(chuàng)造。文明是一條河,總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或者說化舊為新,化新為舊,在不斷演進的過程中重組和再造。 ‘尋根’牽涉到東西文化的比較,牽涉到多種文明之間的對話關系。我們之所以要討論西方、東方的文化傳統(tǒng)遺產,只是把它們作為資源,作為創(chuàng)造者的現(xiàn)實條件。 ” (記者 王臻青)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