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易中天談新作:簡直覺得是上帝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3年08月27日09:06 來源:羊城晚報

易中天在演講中

  本屆“南國書香節(jié)”上,知名學者易中天以重量級嘉賓的身份亮相,做了《探尋歷史真相之旅——中華根》為題的演講。

  觀眾對他也報以極大熱情,不僅早早擠滿了這間展場內最大的會議室,而且在提問環(huán)節(jié),數(shù)十名讀者為了獲得話筒沖上講臺,場面幾乎失控。

  “我們都是中華人,我們要找到中華文明的根,講到根,就要解釋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講座開始,易中天提出中華民族的獨特性表現(xiàn)為三個唯一:第一 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來延續(xù)至今的;延續(xù)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沒有信仰的;沒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他認為,造成這種獨特性有三大原因:祖宗崇拜,家國一體,以及禮樂文化。

  “有了祖宗崇拜、家國一體、禮樂文化,我們就成為了延續(xù)至今唯一沒有信仰,又有世界性的文明,這就是簡單來說的‘中華文明’。我們總結出中華文明的四大方式: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鬼神,以道德代法治,以綱常代信仰,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四種方式。”

  易中天說,中華文明的三大特點是:有鬼神無宗教,有崇拜無信仰,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有核心價值!暗F(xiàn)在我們的社會,出現(xiàn)種種讓人不滿意的情 況,問題在哪里?在于沒有了核心價值,中國正在遭遇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彼J為,中華民族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所以回顧歷史,必須弄清楚一個問題,也就是 3700年以來我們的命運和選擇,而這也是他要花5到8年的時間撰寫36卷《易中天中華史》的原因。

  對于傳統(tǒng)教科書記載的中華文明5000年,易中天提出異議。他認為準確的提法應該是3700年中華文明。他說,“中華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文明,根據(jù)目前掌握的考古學證據(jù),夏代遺址測定是公元前1750年,今年是公元2013年,加起來是3763年。所以“中華文明是3700年,上下5000年是文化!

  對 話

  講座后,易中天就他的新作《易中天中華史》相關問題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處在寫作、宣傳雙重緊張階段的易老師顯得有些疲倦,表現(xiàn)得與他在大眾講臺上的親和風度頗不相當。

  出完36卷,所有秘密都會公開

  羊城晚報:您現(xiàn)在閉關寫作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

  易中天:寫作狀態(tài)很好啊,我手機是關掉的,電腦也是沒有網絡的,沒給自己規(guī)定說要每天要寫多少。

  羊城晚報:之前有媒體報道說你背后有豪華團隊,是幫你搜集整理資料的?

  易中天:沒有,那是亂報道,我沒講過這個話。我有團隊,但不是干這活的,他們怎么搜得了資料?我是有學術顧問,顧問嘛,我是有問題就問他,沒問題問他就沒事嘛,都不懂顧問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羊城晚報:那您的顧問都有些什么人?

  易中天:這個不能透露,我們出完36卷之后,所有的秘密都會公開。

  讀者愛看不看,我不討好任何人

  羊城晚報:《易中天中華史》前兩卷出版后,不少觀點引起很大的爭議,比如“女媧是蛙”這個說法。能否說說你得出這些觀點的過程和依據(jù)?

  易中天:我有三大證據(jù),第一是文獻,第二是文物,第三是文字。如果我發(fā)現(xiàn)文獻的記錄和出土文物是矛盾的,我就以出土文物為準,那個假不了啊。我要足夠的證據(jù)才能下結論,我的結論是在研究后面得出來的,不是先有觀點然后去找材料的,這絕對不可以的,是嚴重的犯規(guī)。

  羊城晚報:你參考的文獻都有哪些?

  易中天:歷史上的典籍,哪些可靠,哪些不可靠,早被我們的學者們鑒定完了,完全可以放心使用。比方說《詩經》是可靠的,《左傳》是可靠的,《史記》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有相當一部分是不可靠的,比如《五帝本紀》就是不可靠的,還有《國語》有一部分是不可靠的,《國語》當中的人講古時代的都靠不住,講他們自己時代的都靠得住。

  羊城晚報:關于出土文物這方面呢?

  易中天:現(xiàn)在是太容易了,外行才會說工作量很大。你可以請教考古學家,他就會告訴你啊,不然你還能自己去挖一遍?有不同的說法,那就問不同的考古學家啊,有的也會告訴你不同的說法,那我也會告訴讀者,讓他自己去選。

  羊城晚報:你一直說這套書是要講解3700年以來,中華民族的命運和選擇,同時你也強調這既不是通史,也不是個人史。那你對這套書是怎樣定位的?

  易中天:對,我不定位。讀者愛看不看,我不討好任何人。

  天才的創(chuàng)作就是這樣的

  羊城晚報:但這套書跟你之前的寫作風格似乎不一樣。

  易中天:對,是很不一樣。至于為什么會這樣,你只能去問上帝,是上帝讓我這么寫的。這是真話,信不信隨你們。(《易中天中華史》)第四卷《青春志》我簡直覺得是上帝握著我的手寫的,我都不知道那些句子怎么會出來。天才的創(chuàng)作啊,就是這樣的。

  羊城晚報:《青春志》寫了多長時間?

  易中天:兩個多月。

  羊城晚報:狀態(tài)和前三卷很不一樣?

  易中天:它好看嘛,我寫每一本的狀態(tài)都不一樣,你去看書就知道了。讀者自己去看,我不回答這個問題。我為什么要給自己定個框框調調呢?

  羊城晚報:我問的是你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不同感受。

  易中天:感受是一樣的,狀態(tài)也是一樣的,寫出來的風格是不一樣的。用最粗俗的比喻,就是換體位做愛……我再換個比方,如果你是個美食家,你吃粵 菜的時候吃得很爽,吃川菜的時候也吃得很爽,吃東北菜的時候也吃得很爽,吃西餐的時候也吃得很爽,每道菜味道都是不一樣的,感覺是一樣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

  羊城晚報:從事文學出身對你寫歷史書提供了怎樣不同的視角?

  易中天:我是學文學的,我寫詩的。我寫歷史有三大特點:第一有激情,第二有想象力,第三有節(jié)奏感。

  羊城晚報:現(xiàn)在還寫詩嗎?

  易中天:沒資格寫了,寫詩是年輕人的事,我要寫就寫打油詩。

  我反感和憤怒一切管閑事

  羊城晚報:最近你新主持了央視一檔節(jié)目,引起一些爭議。而學者上電視和娛樂明星上電視提供的東西還是不同的,你是否認為現(xiàn)在對學者上電視仍然存在偏見?

  易中天:我無所謂,你看我什么時候在乎過別人的評價?隨便吧。我不說該上,也不說不該上,也不說該管,也不說不該管,那都不關我的事。我認為中國人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正事兒沒人管,專門管閑事兒。張三要在書齋里不出來,李四要去上電視,關你什么事兒?無聊。

  我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管別人,這社會就好了。治國的人把國家治好,做媒體的人把媒體做好,賣書的人把書賣好,警察把治安管好,醫(yī)生把病人治好,老師把書教好,天下太平,你管人家干什么。我反感和憤怒一切管閑事。

  羊城晚報:那你覺得自己是公共知識分子嗎?

  易中天:不是,我不管閑事。我身上的帽子還少嗎?中國一句老話叫“虱多不癢,債多不愁”,身上虱子多了根本就不癢啊,債臺高筑的人活得比誰都滋潤。現(xiàn)在銀行最巴結的人就是欠債欠最多的人。所以他們盡管扣帽子,沒所謂。

  采訪手記

  懂與不懂

  專訪易中天是在講座結束之后,當時已經中午十二點多,有一票各路領導正在等他吃飯。不過他說,沒關系,吃飯最不重要。我還沒從感動中回過神來呢,沒想到接下來的問答會如此展開。

  接受采訪的易老師很敏感。問題一旦涉及他的中華史,如果不是正面的肯定,基本都得不到他的正面回應。在易老師這兒,他寫的中華史就是好看,就是嚴謹,就是不容置疑。易老師一句“懂我的書嗎?”就能把你的問題給堵回去。

  當天下午群訪時,有位女記者引用了網友一句評價,認為中華史寫得很口語化。易老師立刻反擊,“為什么網友的評價也能拿來提問呢?你也這么認為嗎?這套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點都不口語化!”

  網友其實是無辜的,任何對《易中天中華史》稍有不同看法的疑問都會被作者反問,總之易老師的態(tài)度是:你們根本不懂我寫的書,所以才會問這樣的弱智問題。要用易老師的話說,真正看懂他的書的讀者,一定會更愛他的,怎么可能來質疑呢?

  至于這套書是怎么寫出來的,那就更不容討論了,因為那是上帝抓著他的手寫的啊。易老師說,寫這套書寫得很爽,跟做愛一樣爽。專訪里他忍不住用了這樣粗俗的比喻,群訪中又反復念叨了若干次,讓人真搞不懂,易老師這是鬧的哪一出?

  當然,媒體和公眾有批評的權利,易老師也有不回應的權利。但作為借助大眾傳媒而家喻戶曉的明星學者,難道只要否認自己是公知,就可以無視一切批評與質疑了嗎?如今的易老師,已經到了將所有的質疑都視為陷阱問題,對所有不主動稱贊其作品的討論都認為不值得討論的地步。

  說白了,“明星學者”歸根結底還是學者,“學術超男”仍然要講學術?梢桌蠋熃駮r今日的態(tài)度,未免有失學者身份。

  附錄

  今年5月,易中天在其博客上發(fā)表名為“我為什么要從女媧寫到鄧小平—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華史》致讀者”的長篇文章,宣布將用五到六年時間,重 寫中華史。他稱,該方案的策劃和預備期長達一年。在此期間,他“對外宣布‘休假式治療’,實際專一寫作本書”。設想從2013年5月起,《易中天中華史》 每季兩卷與讀者見面,至2018年出齊三十六卷。

  消息一出,有人質疑其史學根基與視野,有人認為“個人去寫通史,最值得鼓勵”;有人認為“易中天教授精神發(fā)生了問題”,也有人呼吁寬容,“易中天對歷史的領悟和理解有獨到之處,我希望他能成功。”

  目前,《易中天中華史》已出版了《祖先》、《國家》、《奠基者》、《青春志》共四卷。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