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香港作家陳冠中:最純正的中文不在內(nèi)地

http://www.marylandtruckinsurance.com 2013年06月26日09:28 來源:北京青年報

點擊進入下一頁

哪兒的中文更純粹?三位作家學者探討“誰是純粹的中國人”———

  “我們生活的世界正在發(fā)生變化,我們的科技、發(fā)展模式正在把很多人的家鄉(xiāng)永遠剝奪,最終失去自己腳下的那塊可以站立的土地。我從洛杉磯到紐約,到柏林到處見到這樣的人,所以我也就越來越不孤獨!

  認同焦慮困擾著每個中國人

  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變遷、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地理為界的“本土文化”正在逐漸失去清晰的輪廓。在縱橫交錯的文化沖擊下,不少人有這樣的疑惑:我們還 是純粹的中國人嗎?日前,香港作家陳冠中、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qū)發(fā)展研究院教授劉擎、旅美作家王昭陽三位有著不同人生經(jīng)歷的作家和學者做客騰訊書 院,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什么是純粹的中國人。

  劉擎舉了發(fā)生在他學生身上的一個鮮活事例,學生因春運期間一票難求,跟父母說春節(jié)不回家了,父親當時就急了,問:“你還是不是中國人?”中國人 有春節(jié)全家團圓的傳統(tǒng),這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規(guī)范、準則和風格!凹兇庵袊说睦Щ蟛⒉皇且粋抽象的問題,我們對‘中國人’身份的強調和對我們還是不是中 國人的追問,潛移默化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劉擎說,我們在說自己是誰時,有一種認同確定性和文化歸屬感,但“認同是雙面的,一方面帶給你穩(wěn)定性,但是你太固執(zhí),你就變成一個非常僵化的 人”。尤其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后發(fā)性國家,在西方的影響和沖擊下,在劇烈的變化中,對當前變化的恐慌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集中表現(xiàn)為我們還是不是中國人 這樣一個問題,“對中國純粹性的追問是認同焦慮的反映,這種焦慮每一個中國人都有。”

  還有“純粹的中國人嗎”?

  作為香港的“嬰兒潮”一代,陳冠中認為:像他的父輩那樣,從大陸遷移,客居在香港,這應該算是純粹的中國人。但他這一代的香港人,有著不同于大 陸同代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結構,具有獨特的地區(qū)性身份認同!拔覀兊那啻簳r代,以1964年英國甲殼蟲樂隊的演出點燃了青春的激情與沖動,以1971年到 1973年香港股市的強烈震蕩告訴我們錢很重要,與大陸和臺灣的同齡人都完全不同”。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觀念正是在這種文化雜糅、強烈碰撞與對差異性的發(fā)覺與反思中構建的。

  20歲便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的王昭陽,一直“流浪”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歐洲。他對心目中那個故鄉(xiāng)的記憶是在1980年時,他去看北大校園里 學生會選舉的場景,但如今他心目中的北京已經(jīng)不在!拔覀兩畹氖澜缯诎l(fā)生變化,我們的科技、發(fā)展模式正在把很多人的家鄉(xiāng)永遠剝奪,最終失去自己腳下的 那塊可以站立的土地。我從洛杉磯到紐約,到柏林到處見到這樣的人,所以我也就越來越不孤獨!

  內(nèi)地的語法最歐化

  “不純粹”還體現(xiàn)在中文上,劉擎認為,語言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斷變化,這是一種自然的現(xiàn)象。有關方面因此出臺過一個清潔語言的計劃,禁止使用外 語縮寫,但人們也會發(fā)現(xiàn)對純粹語言的追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麻煩,比如CCTV要說成中央電視臺,DVD只能叫數(shù)字化視頻光盤。除了外來語,人們對網(wǎng)絡語 言的創(chuàng)造和接受也使語言不那么純粹。

  陳冠中也認為,雖然兩岸三地都在用中文,但語言差異性很大,早期的香港電影制作人為了把粵語電影銷往臺灣,加了中文字幕?墒亲帜恢皇呛唵蔚匕 廣東話記錄下來,臺灣人仍然看不懂。吸取教訓之后,他們找了講普通話的人將字幕重新編寫,再賣到臺灣去,但有些內(nèi)容臺灣人還是不懂。這說明,香港、大陸、 臺灣的中文,有各自的寫法和想法,但不能簡單地說哪一種更正宗。按人們一般的感覺,臺灣似乎比較正宗,臺灣也整天強調尊重中國文化。但是不是香港最不正宗 呢?其實恰恰不是。

  因為香港沒有經(jīng)過五四洗禮,沒有經(jīng)過“文革”,香港的文言文一直保持到五六十年代,連色情小說都是用文言文寫的。香港現(xiàn)在使用的好多句子里面有 很多文言,香港人看大陸的文字覺得太長,最歐化的語法是大陸,F(xiàn)在三地的流通比以前多,一些大陸的網(wǎng)絡語言在香港也開始流行,三種書面語跟這么多語言混雜 起來,很有趣,對寫作者有很大的挑戰(zhàn)!艾F(xiàn)在沒有辦法說誰的中文更純正,但肯定不是大陸的中文!

  文/本報記者 羅皓菱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