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原標題:搜集、整理民間文學,把民間智慧寫出來,傳下去——農(nóng)民作家黃永霖的別樣夢想)
他們這一代出生于抗日戰(zhàn)爭年代,經(jīng)歷了多年的戰(zhàn)亂,知道和平的彌足珍貴;飽受過饑餓,懂得粒粒皆辛苦;在壯年時期,又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有的人下海經(jīng)商富了起來,有的人則平平淡淡生活,只想做一份于國于家有益的事情……
本文的主人公黃永霖屬于后者,他默默無聞,堅持用筆桿子紀錄著這個年代的變遷和客家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他說:“寫作源于父母的教誨,父母從小就教育我要做個 好人,而我的理解是,好人就是做對人民有益之事的人。搜集、整理民間文學,并將這些民間瑰寶編輯成書出版,我覺得這對社會和人民有益!
這個農(nóng)民,當初并不是農(nóng)民
這個農(nóng)民,曾經(jīng)有很好的“前途”。1956年黃永霖考入柳州鐵道學院學習,1959年提前畢業(yè),畢業(yè)后在柳州市峨山公社建機管理區(qū)黨委辦公室當秘書半 年,公社撤銷后又回到柳州鐵路學院任實習教師,1960年調到貴縣火車站做候車員,后抽調車站黨總支整理材料。1962年春,他又調到湛江車務段任技術辦 事員。
這一年,他做了一個讓家人至今都有些抱怨的決定。他放著好好的待遇、好好的生活不要,回到了老家博白縣文地鎮(zhèn)。他說,黨號召我們“好黨員,好干部,家在農(nóng)村,要回到第一線”。從此,本來已經(jīng)擺脫農(nóng)民身份的他,又開始了農(nóng)民生涯。
這期間,他很快適應了農(nóng)民的角色。他響應計劃生育號召,帶頭做了結扎手術,經(jīng),F(xiàn)身說法勸服群眾要計劃生育,帶領民工興修水利,下鄉(xiāng)下村指導糧收糧種工。
民間智慧,要寫出來,傳下去
他算得上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幾十年的工作經(jīng)歷,讓他深覺民間的智慧、民間的文學缺乏傳承人,更加沒有白紙黑字的記錄者,于是他又把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傳承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扛在了肩上,沉溺于整理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作激情中。
長時期的積累他早已成了當?shù)爻雒拿袼状蠹,當(shù)胤彩怯谢閱实仁露紩フ宜K钪豢靠诙鄠,有一天后代們一定會不知道有此物的。于是,在劉繼聲、
黃德純等前輩的指導下,他決定搜集民俗的素材,整理成書,并自費出版。長期的奔波,清貧的日子,并沒有阻斷他為民間智慧做嫁衣的激情。在他的堅持下,《民 間禮儀應用大全》第一次印刷了1000本。他告訴筆者,這些都不賺錢的,就是想把這些老祖宗的東西編成白紙黑字留給后人。
他指著桌前放著的《南笑天傳奇》告訴筆者,這是他搜集民間好玩的故事整理成的笑話大全,這些都是民間的智慧。為了這本書,他經(jīng)常白天走村串戶,深入田間地頭,夜晚時分就伏案記下這些有趣的故事。
如今,他已經(jīng)出版了7本書,成為當?shù)仨懏敭數(shù)霓r(nóng)民作家。
癡心不改,民間文學一條道走到“黑”
由于歷史原因,黃永霖那批人退休后并沒有退休金,如今他每月只領著幾十元錢的養(yǎng)老金。他兩個兒子已經(jīng)分開過了,幸虧在廣東打拼的女兒回娘家建了一棟三層的樓房,房屋就由黃永霖居住、看管。
老人把每月七八百元的租金積攢下來出版書籍,并在三樓辦了一間不是很起眼的工作室。他先后整理、加工撰寫300多篇民間傳奇故事,先后走訪100多位老 人,搜集整理寫出7篇黃文金參加太平天國的革命故事等,在《北京民間文學》、《博白民間故事集》、《南流》等雜志發(fā)表。
黃永霖酷愛山歌,一生創(chuàng)作山歌無數(shù)。文地鎮(zhèn)有了黃永霖,各種歷史盡收眼底。他根據(jù)文地境內(nèi)各村寨之間的風情地貌寫出了《腳底浪花》、《漫天放歌》、《知 音酬唱》等山歌式詩文集,由于成績斐然,曾被廣西山歌學會評為“廣西歌王”之一,2004年他把這些山歌整理編輯出版了《詩文集》。
他出版的書,沒有華麗的封面裝裱,更沒有名人寫序言,但是客家文化的源遠流長卻在書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展現(xiàn)了至死不渝傳承客家文化的錚錚鐵骨。
“藝術來源于人民,藝術更需要人民!秉S永霖在他的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向我們詮釋了這樣的道理,也用他一輩子的精力傳承著先輩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偉大的中國夢。
黃永霖在揮筆潑墨書寫著他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