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學者型書人劉蘇里。
圖書出版與售賣,是社會心理脈動的晴雨表。春江水暖書先知,而人群(國民)中種種現(xiàn)實心理、火焰、激情、期望、欲求……在圖書出版與售賣的晴雨表上,更會留下深深的刻度。當然,國民的種種情感和欲望,當始終處于渴求狀態(tài)時,反映此種心態(tài)的圖書,會持續(xù)走高,連年不輟。
申明兩點:本文涉及圖書,出版時間跨度為11個月,即2011年11月底至2012年10月底;關鍵詞排序,不分先后,不分類別。
1中國問題中國人 最關心的問題,是中國問題。這幾乎是幾十年不變的主題。近年,它呈現(xiàn)兩個新趨勢,一是外國人加入這一行列,因而中國問題,已越出被稱為“中國”這個地域、 象征符號和政治體所代表的范圍,成為世界問題。甚至可以這樣理解,當今世界,已無單純的中國問題,中國問題便是世界問題——全因中國的體量(地廣、人多、 經(jīng)濟總量龐大等),歷史跨度,信仰多元,制度取向,等等,其綜合釋放的能量,人類歷史上罕有其匹。二是,國人(觀察、研究者)分析中國問題時,越來越取全 球視角,已自覺認識到,中國已對世界構成重要影響,中國問題,只有放在世界范圍內(nèi),才能獲得理解,進而才能得到解決。
此類圖書出版規(guī)模龐大,話題覆蓋面廣泛,市場表現(xiàn)亦好。代表者有:
《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作者馬立誠,2012年元月問世。盡管類別劃分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比如鄧小平思想,與新左、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同在一個敘述框架內(nèi),或可能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之爭”的真實的面相。
《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作者閻云翔,2012年元月出版。閻一如既往以民族志方法,通過中西對比,提出中國正在出現(xiàn)一種新的個體主義,對未來中國發(fā)展,福禍所伏。
《論中國》,作者基辛格,2012年10月出版。本書甫一上市,一路熱銷。不僅因作者名聲,也因作者立場和觀點。需要指出的是,書首先是寫給美國人看的。作者在加拿大的一個著名論壇上的發(fā)言,更具代表性。
《什么改變中國:中國改革的全景和路徑》,作者張維迎,2012年7月出版。作者著力于與“改革”相關的三個方面問題的敘述,其中,中國經(jīng)濟改革如何從強盜邏輯過渡到市場邏輯,發(fā)人深省。
更具震撼力的,是以下幾部通俗易懂之作:周濂《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2012.4/人大版)、何偉(海斯勒)《江城》 (2012.2/上海譯文版)、野夫《鄉(xiāng)關何處》(2012.5/中信版)。它們從文學化,哲思路徑解讀中國問題,每部作品激蕩閱讀者不同痛處,廣為流 布。
《大觀》(法律版)連續(xù)出版物,亦值得持續(xù)關注。這是年輕的中國學者以世界視野觀照中國問題,最為集中的成果,盡管呈現(xiàn)的還是毛坯狀態(tài)。
2革命革命一詞2012年被公開討論,是社會走向進一步開放的友善信號。但它于官于民,也可能是一個警示信號。所有討論集中在兩點,一是革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一是對它夾帶暴力的憂慮乃至否定。這是2012年的新現(xiàn)象。新歸新,亦有源頭。去年10月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其余韻在今年仍有強烈回響;去年底托克 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悄悄流傳,至今年年中,終于浮出水面,令人驚異地成為暢銷書。不諱言其敏感性,國內(nèi)研究者多從歷史角度,出版者也多從國外角度,寫 作、出版專著。
《法國革命史》,作者馬迪厄,2011年12月再版。本書中文首版于1963年,將近半個世紀后,始為更多讀者熟知。本書特點,在史家通常解讀法國大革命,著重政治、宗教等因素外,關注社會經(jīng)濟和人民日常生活因素。
《法國大革命前的暢銷禁書》,作者達恩頓,2012年3月問世。書籍出版、發(fā)行是否革命的誘導因素,是該作討論的主題。潘恩《常識》與美國革命的淵源,《湯姆叔叔的小屋》與美國內(nèi)戰(zhàn)的關系,多為人們熟知,但哪些書與法國大革命密切相關?作者推出盧梭和伏爾泰等人。
《革命心理學》,作者勒龐,2012年6月再版。此書中文首版于8年前,為勒龐代表作,其影響遠遠超過他的《烏合之眾》。
《革命節(jié)日》,作者奧祖夫,2012年7月出版。是法國革命研究中,注重政治文化因素的代表作。革命中的“集體行動”和“集體心態(tài)”是書中關鍵詞。
《大革命與現(xiàn)代文明》,作者艾森斯塔特,2012年8月出版。作者的結(jié)論,頗似革命導師們的革命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
此外,國內(nèi)作者討論革命的,結(jié)集出版的,有蕭功秦《超越左右激進主義》(2012.8/浙江大學版),王曉秋《改良與革命》 (2012.10/北京大學版),馬勇《晚清二十年》(2011.12/人民文學版),雷頤《面對現(xiàn)代性的挑戰(zhàn)》(2012.1/社科文獻版)。
3轉(zhuǎn)型這個關鍵詞,流行已久,比較早討論且影響極大的,是唐德剛的“歷史三峽理論”。最近幾年,“轉(zhuǎn)型”成為坊間熱議的關鍵詞,每年大量作品出現(xiàn),今年亦不例外。今年代表性作品有:
《威權統(tǒng)治的轉(zhuǎn)型:關于不確定性民主的試探性結(jié)論》,作者奧唐納等,2012年3月翻譯出版。本書是轉(zhuǎn)型理論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作品,極盡詳細地論證威權體制轉(zhuǎn)型中的不可測和不確定性。
《臺灣民主轉(zhuǎn)型的經(jīng)驗和啟示》,作者朱云漢等,2012年元月出版。本書在梳理中國臺灣民主轉(zhuǎn)型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時,得出看似客觀的結(jié)論,引發(fā)爭議。
《通往民主之路:民主轉(zhuǎn)型的政治經(jīng)濟學》,作者霍利菲爾德,2012年3月出版。該作討論了幾乎所有具有典型意義的政治體的轉(zhuǎn)型模式,其重要貢獻,是對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分歧,以及民眾集體行動如何推動轉(zhuǎn)型的討論和論證。
“現(xiàn)代性與中國社會轉(zhuǎn)型”叢書,第一套以中國轉(zhuǎn)型為主題詞的大規(guī)模叢書,上述朱云漢等人的作品是其一。兩年來已出版15種,過往影響較大的有金觀濤《探索現(xiàn)代社會的起源》、許紀霖《當代中國的啟蒙與反啟蒙》等。今年廣受關注的還有《反思“中國模式”》等。
《大轉(zhuǎn)型:中國改革下一步》,作者韋森,2012年7月出版。文集所論,是近3年中國轉(zhuǎn)型中出現(xiàn)的嚴重問題,如國富民窮,惡稅對中小企業(yè)生命力的損傷,內(nèi)需乏力,官商肆意掠奪……等等。其藥方是,轉(zhuǎn)型如若獲得成功,必對政府限權,尤其財政權。
此外,有剛剛上市的《發(fā)展與轉(zhuǎn)型中的制度》(中信/2012.10),《社會轉(zhuǎn)型:中韓兩國的考察》(社科文獻/2012.10),《中國轉(zhuǎn)型:改革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道》(北京大學/2012.9)和《波蘭尼與中國大轉(zhuǎn)型》(北京三聯(lián)/2012.8)等等。
4日本作為關注對象的日本,很多年淡出國人視野。最近三五年,日本熱突然升溫。這可能來自兩個誘因,一是中國經(jīng)濟的突飛成長,一是整個日本“向右轉(zhuǎn)”。其直接結(jié) 果,是最近兩年,因釣魚島引發(fā)的持續(xù)的中日關系危機。這個本來不是中日關系平衡點的地方,由于其擔負著歷史與現(xiàn)實,情感與利益,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等多方面因素, 意外成為雙方角力的舞臺。隨之,日本,成為2012年中國大陸的關鍵詞,也成為整個中國的關鍵詞。出版行業(yè)不敢怠慢,推出大量有關日本的書籍。
《何謂中日戰(zhàn)爭?》,作者纐纈厚,2012年2月出版。作者的獨特視角,是將中日戰(zhàn)爭的起始時間,拉長到1874年日本對臺灣用兵,直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并對這七十余年中日戰(zhàn)爭史予以全景掃描式審視。作者對戰(zhàn)爭兩方,都有檢討。
《日本邊境論》,作者內(nèi)田樹,中文版2012年3月問世。這是對日本人心理結(jié)構,和思維、行為方式存在問題的審視性作品。日本地域上的邊陲事實,造成幾百年來與東西方交流中,內(nèi)在地化為日本人的邊陲意識,對日本人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系,產(chǎn)生重要影響。
《福澤諭吉自傳》,2012年3月出版。繼馬斌翻譯此書,楊永良再次用功日本近代思想集大成者的口述自傳。這不能看作應景之作,中日關系氣候和環(huán)境使然也。
除此,宗澤亞的《清日戰(zhàn)爭》(世界圖書/2012.4)、網(wǎng)野善彥《日本社會的歷史》(社科文獻/2012.10)、園部逸夫《思考皇室制 度》(社科文獻/2012.9),和中國學者徐平《苦澀的日本》,鄭彭年中日現(xiàn)代化比較的《東亞開放史》,和林少陽修訂版《“文”與日本的學術思想》、鄭 海麟《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再版等等,一大批有關日本觀察、研究作品密集問世。
5思想年內(nèi),有一批重要作品出版,無法分類,但都與思想、觀念有關,不僅滿足了讀者閱讀的需求,也為我們的觀念和思想成長,提供養(yǎng)料。同樣,這類書之多,真可謂 過江之鯽,隨手一堆。從另一個側(cè)面,也再次證明,思想是有力量的,人類前行的腳步,離不開思想,精神的養(yǎng)護,更加離不開思想。
《倒轉(zhuǎn)“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作者金雁,2012年9月出版。這部純思想學術類作品,上市后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恐怕連作者 也始料不及。這部杰出作品,條分縷析,答疑解惑,適逢其時。其中對激進主義反省,和路標派解讀,以及高爾基為代表知識人革命后的反復,尤引人深思。
《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作者福山,2012年10月出版。英文原版出版于去年8月。這恐怕是福山繼《歷史的終結(jié)及 其最后的人》之后,最重要的作品,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前書。當今各類政治體,歷史上如何演化,其各自的特征,未來走向……等待,是福山該作的主題。研究視 野極其宏闊,鋪陳框架,嚴密邏輯。
《喬姆斯基、?抡撧q錄》,2012年3月出版。兩位思想奇才,從人性入手,論及自由、社會與政治正義,旁涉領域之廣,令人嘆為觀止。
《維特根斯坦談話錄》,作者鮑斯瑪,2012年2月出版。
《沉疴遍地》,作者朱特,2012年3月出版。繼德沃金《民主是可能的么?:新型政治辯論的諸原則》(北京大學/2012.1)之后,又一位提醒將嚴肅政治討論,引入公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作者的左翼底色,并不傷害其立論。
《1985》,作者久爾吉,2012年元月出版。這部寫于上世紀七十年底末,著墨于后極權時代的作品,極富想象力,諸多場景描寫和預測,撼人心魄。
《大國霸業(yè)的興廢》,作者許倬云,2012年4月出版。一部難得的歷史哲學著作。
《良心的自由:從清教徒到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作者范泰爾,2011年12月出版。對良心自由從發(fā)軔(英格蘭),到闡釋(自帕金森至麥迪遜),到制度化落實(美國憲法)的歷史考察。
“人文經(jīng)典”叢書,選編者林賢治,2012年8月出版。該選編共六輯,分別為:《思想蹤跡:觀察者、發(fā)現(xiàn)者和批判者》、《廣場鐘聲:演說與 宣言》、《歷史鏡像:20世紀目擊記》、《社會小說:困難、愛與恐怖》、《文化隨筆:精神游牧者的世界》和《自由詩篇:從彌爾頓到米沃什》。
《夢想與路徑:1911-2011百年文萃》,選編者梁由之,2012年8月出版。本選本共三卷。梳理百年中國思想歷程,呈現(xiàn)百年中國道路選擇方案,提示國民百年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