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新聞 >> 作家動態(tài) >> 正文
1
“1991年《心靈史》出版后,20年的時間里我等待一個嚴肅的批評,站在不同的立場、擁有不同的社會知識基礎(chǔ)和哲學(xué)思維,提出一種駁難式的促進提高的批評,但我迄今仍然沒有等到。”日前,張承志在復(fù)旦大學(xué)做了一場名為《從清華園到巴勒斯坦》的講座,他表示,他對關(guān)于 《心靈史》20年來的批評并不滿意。
在張承志看來,“一個作家走到人生的暮年之時”需要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總結(jié),這種總結(jié)從一本書開始,這本書就是《心靈史》。對于張承志而言,《心靈史》并不是一部偉大的驚世之作,也不是什么比別人高級的自我吹噓、排除他者的作品。“這本書只在這樣一個問題上有一點意義:它是接受了一部分民眾的委托寫作的一本書,同時這本書又達到了作為一個作家最好的心情抒發(fā),它是結(jié)合了作家和一部分民眾心意的產(chǎn)物,這使得它具有一點特殊性,但除此之外,書的內(nèi)容、表達、思想等,都要靠將來來驗證,我沒有資格自我吹噓!
在《心靈史》出版的20年時間里,對這本書的評價毀譽參半。一方面它得到了大西北絕大部分民眾真摯的喜愛,甚至有些狂熱喜歡這本書的人其實目不識丁,張承志在高興的同時,又不免緊張,“當你的東西并沒有被他讀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理解,這不免就有一種諷刺,你就不會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也遭受了最尖銳的批評,但在張承志看來,這其中并沒有“認真的批判”,“現(xiàn)有的批評有些是情緒性的表現(xiàn),有些是西方觀念的翻版,這讓我非常為難,因為只有有了駁難式的批評,我才會進行非常認真的討論,這個機會我20年來沒有獲得”。
盡管《心靈史》沒有得到一次“認真的批判”,但張承志卻最為看重這部作品。他花費了三四年的時間對這本書進行重新修訂,近期自己印出了這本書的精裝紀念版,沒有出版社,沒有發(fā)行人,總共750本,只在朋友中流通,正如他所說,這只是針對自己人生、思想的一次“總結(jié)”。
此次修正,為了對《心靈史》中涉及的社會、歷史、神學(xué)、文學(xué)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解讀,張承志再一次重新深入大西北,“在新的認識調(diào)查和真理的探索之路上,找到這本書的缺點所在,書中寫得不準確的或者是寫得不夠充分的地方,或者因為作家的特權(quán)渲染過分、感情使用失衡的東西,重新修正!睆埑兄菊f,《心靈史》的寫作與單純的小說寫作不同,“寫一本小說,作家完全可以遠遠甩開與自己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放任自己的筆端,但這本書是和一部分民眾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你必須為此付出一些代價,你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在歷史問題、社會問題、神學(xué)問題和文學(xué)問題上全面地做出大致正確的表達。譬如說一些歷史問題之前有所偏頗的,我此次做了一些修正;神學(xué)問題上,對于伊斯蘭教未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你要有一種傾向性的追求”。此次的修正,對于張承志有更重要的一個意義是,“經(jīng)過20年的時間,我的火候已經(jīng)與當年不一樣了,我已經(jīng)能夠在一些問題上做出補足!
用 《心靈史》 來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張承志如此看:“能夠找到這樣一種形式串聯(lián)了我的一生,這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運氣。我們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被生育出來的這個生命不被侮辱。我很慶幸自己在這條道路上一直走到了今天!
記者 何晶